南方暴雨成灾,北方“热辣滚烫”!极端天气下的传染病防控刻不容缓

   2025-05-16 bianji580
核心提示:极端天气下的传染病暴发,是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直接挑战。从个人卫生习惯到公共卫生体系,从短期应急响应到长期气候治理,唯有全社会协同行动,才能在这场与自然的博弈中守护生命安全。正如专家所言:“气候变化的‘潘多拉魔盒’已打开,我们需以科学为盾,筑牢健康防线。”

2024年夏季,我国南北地区正经历极端气候的双重考验:南方多地遭遇持续暴雨,长江中下游流域洪涝成灾;北方则陷入罕见高温炙烤,华北平原多地气温突破40℃。这场“南涝北旱”的极端天气不仅威胁农业生产,更成为传染病暴发的温床。专家警示,气候变化与厄尔尼诺现象的叠加效应,正加剧公共卫生风险。

南方暴雨:洪涝后的传染病隐忧

在广东、广西、江西等地,持续暴雨导致城市内涝、农田被淹,部分地区出现人员伤亡。洪涝灾害的直接后果是水源污染和卫生设施破坏。例如,广州“52天里仅7天无雨”,潮湿环境导致霉菌滋生,福州一名女子因肺部霉菌感染住院,湖南一名老人因整理发霉衣物引发重症肺炎。
洪涝后需警惕的传染病包括:

  1. 肠道传染病:霍乱、痢疾、伤寒等通过受污染的水源传播,高温高湿环境加速食物腐败,增加感染风险。

  2. 自然疫源性疾病:暴雨冲刷动物粪便,导致鼠类、家畜与人类接触增多,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风险上升。

  3. 虫媒传染病:积水坑洼成为蚊虫孳生地,登革热、乙脑、疟疾等通过蚊虫叮咬传播。阿根廷已报告超50万例登革热病例,泛美卫生组织警告气候变暖或致疫情常态化。

北方高温:干旱背后的健康危机

河北、河南、山东等地连续多日高温,地表温度突破60℃,农田干裂、庄稼凋零。高温不仅威胁农业生产,更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1. 热射病:北京急救中心数据显示,近期与中暑相关的急救呼叫日均20余起,热射病死亡率极高,需警惕“沉默中暑”(老年人因感知迟缓易延误治疗)。

  2. 水源性疾病:干旱导致饮用水短缺,居民被迫饮用未煮沸的水,增加霍乱、沙门氏菌病等肠道传染病风险。

  3. 人畜共患病:植被稀少迫使野生动物迁徙至人类居住区,鼠类活动加剧,可能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

气候变化的连锁反应:传染病风险升级

全球气候变暖与厄尔尼诺现象是极端天气的幕后推手。气温升高加剧蒸腾作用,导致干旱;同时,空气含水量增加,引发强降雨。这种“旱涝急转”的模式破坏了环境平衡:

  • 蚊虫孳生:高温高湿环境加速蚊虫繁殖,登革热、疟疾等虫媒传染病传播范围扩大。

  • 霉菌泛滥:潮湿环境导致霉菌大量滋生,侵袭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等真菌感染病例增多,免疫力低下人群尤其危险。

  • 卫生设施崩溃:洪涝破坏供水系统和厕所,加剧个人卫生难题;高温下食物易腐败,进一步增加感染风险。

科学应对:从个人防护到公共卫生体系

面对极端天气下的传染病威胁,需采取多层次防控措施:

  1. 个人防护:

    • 勤洗手,避免接触污水和垃圾;

    • 饮用煮沸水或瓶装水,不吃变质食物;

    • 皮肤破损者及时清洁消毒,避免蚊虫叮咬。

  2. 环境治理:

    • 及时清理积水、垃圾和动物尸体,减少蚊蝇孳生;

    • 修复供水系统,保障饮用水安全。

  3. 病媒生物控制:

    • 使用纱窗、蚊帐防蚊,投放灭蚊幼剂;

    • 清理房前屋后积水,减少蚊虫繁殖地。

  4. 公共卫生响应:

    • 加强传染病监测,及时发布预警;

    • 储备防疫物资,提升基层医疗应对能力。

结语:携手应对气候危机

极端天气下的传染病暴发,是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直接挑战。从个人卫生习惯到公共卫生体系,从短期应急响应到长期气候治理,唯有全社会协同行动,才能在这场与自然的博弈中守护生命安全。正如专家所言:“气候变化的‘潘多拉魔盒’已打开,我们需以科学为盾,筑牢健康防线。”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