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是指因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如骨质增生、韧带增厚等),刺激或压迫相邻脊髓、神经根、血管或软组织,并引起相应症状和体征的疾病。它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但近年来发病年龄明显提前,与长期低头、伏案工作、不良姿势等密切相关。
以下是关于颈椎病的详细解析:
一、主要类型及典型症状
1. 神经根型颈椎病(最常见):
原因:椎间盘突出或骨赘压迫神经根。
症状:
颈肩部疼痛、僵硬,可向一侧或双侧上肢放射。
手臂、手指麻木、刺痛、无力(具体区域取决于受压神经根)。
上肢肌肉力量减弱,持物不稳。
颈部活动(尤其后伸、侧屈)可诱发或加重症状。
2. 脊髓型颈椎病(最严重):
原因:椎间盘突出、骨赘、后纵韧带骨化等直接压迫脊髓。
症状:
下肢症状:走路不稳、踩棉花感、步态笨拙、易跌倒。
上肢症状:手部精细动作困难(如写字、系扣子)、麻木无力。
躯干症状:胸腹部束带感。
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尿急、尿潴留或失禁,便秘)。
症状常缓慢进行性加重。
3. 交感型颈椎病(症状复杂多变):
原因:颈椎不稳定或退变刺激交感神经。
症状:
头部:头痛(尤其是枕部)、头晕、恶心、记忆力减退。
五官:视物模糊、眼胀干涩、耳鸣、听力下降、咽部异物感。
心血管:心悸、胸闷、心律失常、血压波动(类似“假性心绞痛”)。
肢体:肢体发凉、发烫、多汗或无汗。
其他:失眠、烦躁等。
4. 椎动脉型颈椎病(易引发眩晕):
原因:颈椎不稳、骨赘增生压迫或刺激椎动脉,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典型症状:
发作性眩晕:头部转动(尤其后仰、侧旋)时诱发,可伴恶心呕吐。
猝倒:转头时突发下肢无力跌倒,意识清楚,可立即自行站起。
视觉障碍:复视、视物模糊、黑朦。
其他:头痛、耳鸣、听力减退。
5. 颈型颈椎病(最轻,早期阶段):
原因: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劳损或小关节紊乱。
症状:
颈肩部肌肉酸痛、僵硬、沉重感。
颈部活动受限,活动时可有响声。
肩胛骨内侧缘或背部酸痛。
一般无上肢放射性麻木疼痛或神经损害症状。
二、常见病因与危险因素
退行性改变(根本原因):年龄增长导致的椎间盘脱水、弹性下降、高度降低,韧带松弛、钙化,关节突关节增生等。
慢性劳损:
长期不良姿势: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伏案工作、高枕睡眠。
颈部过度活动或损伤:某些职业(司机、程序员、教师)、不当锻炼、外伤史。
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先天椎管容积小,轻微退变即可压迫脊髓。
代谢因素:骨质疏松可能加速退变。
三、诊断
病史与体格检查:详细询问症状特点、诱因、持续时间;检查颈部活动度、压痛点、神经功能(感觉、肌力、反射、病理征)、特殊试验(如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压头试验)。
影像学检查:
X线片:观察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高度、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椎间孔狭窄、椎体稳定性(过伸过屈位)。
CT扫描:清晰显示骨性结构(骨赘、椎管形态、后纵韧带骨化)。
MRI(金标准):清晰显示椎间盘退变/突出、脊髓受压程度与信号改变、神经根受压、韧带增厚、软组织病变。对脊髓型诊断至关重要。
其他检查: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判断神经根损害)、椎动脉超声/TCD/CTA/MRA(怀疑椎动脉型时评估血管)。
四、治疗
目标:缓解症状、防止进展、改善功能。
1. 非手术治疗(首选,适用于大多数患者,尤其早期和轻型):
改变生活方式与姿势管理:避免长时间低头、调整电脑屏幕高度、使用合适高度的枕头、间断活动颈部。
物理治疗:
牵引:缓解神经根压迫(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理疗:热敷、冷敷、超声波、电疗等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
手法治疗:由专业康复师进行,改善关节活动度,缓解肌肉紧张(脊髓型慎用)。
运动疗法(核心):在医生或物理治疗师指导下进行,包括:
颈部肌肉拉伸:缓解紧张肌肉。
颈部肌肉强化训练:尤其深层屈肌和伸肌,增强颈椎稳定性。
姿势训练。
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塞来昔布等(缓解疼痛和炎症)。
肌肉松弛剂:乙哌立松、氯唑沙宗等(缓解肌肉痉挛)。
神经营养药物:甲钴胺、维生素B族(营养受损神经)。
脱水消肿药:甘露醇(急性神经根水肿时短期使用)。
改善微循环药物:迈之灵等(椎动脉型或神经根型)。
外用药物:膏药、药膏。
颈托固定:短期使用(1-2周),限制活动、减轻负荷,缓解急性期症状。长期使用会导致肌肉萎缩。
2. 手术治疗(适用于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严重影响生活、或出现进行性神经损害者):
适应证:
脊髓型颈椎病确诊且有症状者(通常建议尽早手术)。
神经根型颈椎病经严格保守治疗3-6个月无效,疼痛剧烈或肌肉萎缩进行性加重。
椎动脉型颈椎病有反复晕厥、猝倒,经血管检查明确受压且非手术治疗无效。
交感型颈椎病症状严重,影像学显示明显颈椎不稳,保守治疗无效。
手术方式:根据压迫来源和部位选择:
前路手术:ACDF(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CF(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 - 直接解除脊髓/神经根前方的压迫(椎间盘、骨赘)。
后路手术:椎板成形术(单开门/双开门)、椎板切除(+/- 融合)术 - 扩大椎管容积,让脊髓向后漂移避开前方压迫。
前后路联合手术:用于复杂情况。
五、康复与预防
坚持颈部功能锻炼:即使症状缓解,也应长期坚持科学锻炼,维持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
保持正确姿势:时刻注意坐姿、站姿、睡姿。
避免诱发因素:避免长时间低头、突然猛烈转头、颈部负重、受凉。
选择合适的枕头:高度适中(仰卧时一拳高,侧卧时与肩同高),材质软硬适中,能支撑颈椎生理曲度。
定期活动:伏案工作或长途驾驶每30-60分钟起身活动颈部。
控制体重:减轻脊柱负担。
戒烟:吸烟加速椎间盘退变。
六、服务中心的角色
健康宣教:普及颈椎病知识、预防措施、正确姿势。
早期识别与分诊:识别疑似病例,尤其是脊髓型的危险信号(下肢无力、行走不稳),及时转诊上级医院。
慢性病管理:对稳定期患者进行随访,指导生活方式、康复锻炼、药物管理。
基础康复服务:提供部分物理治疗、指导家庭锻炼。
疼痛管理:处理轻中度疼痛。
重要提示
颈椎病症状复杂多样,明确诊断至关重要,切勿自行判断或随意按摩(尤其脊髓型颈椎病,不当按摩可能导致瘫痪)。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务必立即就医:
进行性加重的上肢或下肢无力、麻木。
行走不稳,有踩棉花感。
大小便功能障碍(尿潴留、失禁或便秘)。
剧烈颈部疼痛伴上肢放射痛,保守治疗无效。
颈部外伤后出现神经症状。
治疗方案的选择需由专业医生根据具体病情评估决定。
了解颈椎病,重视预防和早期干预,并在专业指导下进行治疗和康复,是管理好这一常见疾病的关键。
扫码添加
何灵医生助理咨询
扫码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