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急救箱是应对突发伤病的 “第一道防线”,但很多家庭的急救箱要么 “缺东少西”,关键时刻派不上用场;要么 “杂乱堆砌”,过期药品、无用物品占满空间。更危险的是,错误使用急救物品可能加重伤情。本文结合急诊科医生的专业建议,教你科学配置急救箱、避开使用误区,让急救箱真正成为家庭健康的 “安全储备”。
一、家庭急救箱的 “核心配置清单”:分 4 类备齐,覆盖 80% 突发情况
急救箱配置无需追求 “全而杂”,重点覆盖外伤处理、常见症状缓解、基础监测等核心需求,以下 4 类物品是必备项,且需定期检查更新。
1. 外伤处理类:应对割伤、擦伤、烫伤等
这是家庭急救箱最常用的类别,需备齐 “清洁 - 止血 - 保护” 全流程物品:
清洁消毒:碘伏棉片(优于酒精,刺激性小,适用于皮肤、黏膜消毒)、生理盐水(500ml 瓶装,用于冲洗伤口异物、稀释碘伏)、无菌纱布(用于蘸取生理盐水清洁伤口,避免用棉签直接擦拭伤口内部,防止纤维残留);
止血包扎:创可贴(选择透气防水款,适合小面积浅伤口)、无菌绷带(弹性绷带用于关节部位包扎,普通纱布绷带用于固定敷料)、止血带(仅用于四肢大出血急救,建议选卡扣式,避免使用绳子、电线等自制止血带)、医用胶布(透气型,固定纱布或绷带);
特殊处理:烫伤膏(如湿润烧伤膏,用于轻度烫伤,避开破损皮肤)、无菌棉签(仅用于涂抹药膏或消毒伤口周围皮肤)。
2. 症状缓解类:应对头痛、腹泻、过敏等常见不适
针对家庭突发的轻微症状,备置非处方药即可,但需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
疼痛发热:对乙酰氨基酚片(适合儿童、孕妇及胃敏感人群,退烧止痛温和)、布洛芬缓释胶囊(止痛效果更强,适合关节痛、牙痛,但胃不好者需饭后服用);
消化系统:蒙脱石散(用于急性腹泻,吸附肠道毒素,需空腹服用)、口服补液盐 III(腹泻时预防脱水,按比例冲调饮用,不可直接喝白开水替代);
过敏反应:氯雷他定片(第二代抗组胺药,嗜睡副作用轻,适合日常过敏)、盐酸西替利嗪滴剂(儿童可用,剂量更易控制);
其他:开塞露(用于临时便秘,不可长期使用)、清凉油(缓解蚊虫叮咬、轻微头痛)。
3. 基础监测类:辅助判断病情,避免延误治疗
简单的监测工具能帮助初步判断身体状况,尤其适合老人、儿童家庭:
电子体温计(耳温枪或额温枪,方便快捷;水银体温计需注意防摔,破损后立即处理汞泄漏);
电子血压计(上臂式更准确,建议每周测量 1-2 次,记录血压变化);
血糖仪 + 试纸(糖尿病患者必备,按说明书定期监测血糖,注意试纸保质期);
手电筒(检查口腔、鼻腔异物,或夜间突发情况照明)。
4. 应急证件与工具:关键时刻减少信息延误
除了药品和器械,以下 “非实物” 物品同样重要,建议单独用密封袋存放:
家庭成员健康卡:记录姓名、年龄、血型、过敏史、慢性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常用药品及剂量;
紧急联系人电话:包括家人、社区医生、最近医院急诊科电话;
简易工具:小剪刀(圆头,用于剪开绷带、衣物)、镊子(尖头,用于夹取伤口异物,使用前需用碘伏消毒)。
二、不同家庭的 “个性化配置调整”:根据人群按需增减
普通家庭的基础配置可满足一般需求,但针对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需额外增加针对性物品。
1. 有儿童的家庭:侧重 “安全、易操作”
药品选择儿童专用剂型(如滴剂、混悬液),避免给儿童服用成人药品减量;
增加退热贴(物理降温辅助,适合儿童皮肤)、婴儿护臀膏(预防红屁屁)、儿童专用创可贴(尺寸小、图案吸引儿童);
急救箱需放在儿童够不到的高处,避免误服药品。
2. 有老人的家庭:侧重 “慢性病管理、应急救援”
增加老人常用慢性病药品(如降压药、降糖药),单独用小药盒按 “早中晚” 分装,标注服用时间;
备置硝酸甘油片(用于心绞痛急救,需避光、密封、常温保存,开封后 3 个月更换)、速效救心丸;
增加防滑拖鞋、助行器防滑垫等 “预防类” 物品,减少跌倒风险。
3. 经常户外活动的家庭:侧重 “外伤、突发伤害”
增加防中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注意含酒精,不可与头孢类药物同服)、驱蚊液、蛇药(仅用于明确蛇咬伤,需同时立即就医);
备置折叠式担架、多功能急救毯(保暖、防晒、反光求救,适合户外突发情况)。
三、家庭急救箱的 “3 大使用误区”:很多人天天犯,可能加重伤情
即使配置了齐全的急救物品,错误的使用方法也会让急救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造成二次伤害,以下误区需重点避开。
1. 误区:伤口出血时 “用力按压 + 频繁查看”
很多人受伤后会用力按压伤口,还频繁掀开纱布查看止血情况,这反而会破坏伤口处的凝血过程,延长出血时间。
正确做法: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手掌根部垂直按压(力度以不出血为宜),持续按压 5-10 分钟,期间不要频繁查看;若伤口在四肢,可将受伤肢体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辅助止血。
2. 误区:烫伤后 “涂牙膏、酱油” 或 “挑破水泡”
烫伤后涂牙膏、酱油会阻碍皮肤散热,还可能引发感染;挑破水泡则会破坏皮肤屏障,增加感染风险。
正确做法:轻度烫伤(皮肤发红、未破损)立即用流动冷水冲洗 15-20 分钟,降温后涂抹烫伤膏;若水泡较大(直径超过 1 厘米)或位于关节处,需就医由医生处理,不要自行挑破。
3. 误区:药品 “过期不扔”“随意混合服用”
家庭急救箱中常出现过期药品,其有效成分可能分解,产生有毒物质;而随意混合服用不同药物(如感冒药 + 退烧药),可能导致成分叠加,引发肝损伤等副作用。
正确做法:每 3-6 个月检查一次急救箱,过期药品立即丢弃(可送至社区药品回收点,不要随意扔进垃圾桶);服用非处方药前务必阅读说明书,明确用法用量及禁忌症,不确定时咨询医生或药师。
四、急救箱的 “维护与更新技巧”:让物品 “随时能用、安全有效”
存放位置:选择干燥、阴凉、避光的地方(如卧室抽屉、客厅壁柜),避免放在浴室、厨房等潮湿、高温环境,防止药品变质;同时要确保家人都知道急救箱的位置,方便紧急时取用。
分类整理:用分隔盒将 “外伤处理”“症状缓解”“监测工具” 分开存放,药品标注购买日期和保质期,按 “保质期由近及远” 排列,优先使用临期药品。
特殊药品保存:硝酸甘油、胰岛素等药品需按说明书特殊保存(如冷藏、避光);开封后的口服液、眼药水瓶口不要接触皮肤,开封后 1 个月内未用完需丢弃。
定期演练:家庭成员可定期模拟突发情况(如 “孩子烫伤了怎么办”“老人突然头痛怎么处理”),熟悉急救物品的位置和使用方法,避免紧急时手忙脚乱。
家庭急救箱的价值不在于 “备得多”,而在于 “配得对、用得准”。科学配置核心物品、根据家庭情况个性化调整、避开常见使用误区、定期维护更新,才能让急救箱在突发状况来临时真正发挥作用。同时要记住:急救箱仅用于 “初步处理”,若伤情严重(如大出血、骨折、意识不清等),在简单急救后需立即拨打 120,及时送医治疗,不要依赖急救箱延误专业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