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引发的致命性疾病,我国每年超250万人发病,死亡率超30%。但通过早期识别预警信号、掌握自救与急救技能,可大幅降低致死风险。以下从风险识别、自救流程、他人急救三方面提供科学应对方案。
一、心梗预警信号:这些症状是身体发出的“最后警报”
心梗发作前72小时,身体可能释放以下信号,需高度警惕:
胸痛“三变”:
性质变:从隐痛转为压榨性剧痛,像“胸口压巨石”
范围变:疼痛放射至左肩、下颌、背部,甚至牙痛
诱因变:静息时突发胸痛,或轻微活动即诱发
非典型症状:
消化道异常:突发恶心、呕吐,常被误诊为肠胃炎
神经症状:突发头晕、晕厥,可能伴随血压骤降
疲劳性加重:日常活动后极度乏力,休息无法缓解
高危人群特征:
三高患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未控制者
血管病变者:曾确诊冠心病、颈动脉斑块
不良习惯者:长期熬夜、吸烟、暴饮暴食
二、自救黄金法则:抓住120分钟“黄金救治期”
心梗发生后,每延迟1分钟开通血管,心肌坏死率增加2%。掌握以下步骤可最大限度争取时间:
立即停止活动:
原地平卧,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
避免用力咳嗽(可能加重心脏负担)
紧急呼救:
拨打120,清晰告知地址、症状、既往病史
若独处,可摔碎玻璃等制造声响求救
科学用药:
硝酸甘油:确诊冠心病者舌下含服1片,5分钟未缓解可再服1片(低血压者禁用)
阿司匹林:无出血史者嚼服300mg,抑制血小板聚集
等待救援: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换气
记录症状起始时间,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三、他人急救5步指南:从“旁观者”到“生命守护者”
若发现他人突发心梗,需按以下步骤施救:
快速评估环境:
确保现场安全,避免触电、车祸等二次伤害
判断患者意识(轻拍双肩,大声呼喊)
启动急救链:
指定一人拨打120,另一人取AED(自动体外除颤器)
寻找患者随身急救药物(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
实施心肺复苏(CPR):
步骤:
① 胸外按压:双手重叠,掌根置于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深度5-6cm,频率100-120次/分钟
② 人工呼吸:捏鼻抬颏,吹气1秒,见胸廓起伏
③ 30:2循环:按压30次后吹气2次,持续至AED到达AED使用:
① 开机后按语音提示贴电极片
② 避免接触患者,等待分析心律
③ 若提示“建议除颤”,立即按下放电键转运优化:
等待急救人员时,持续监测呼吸、脉搏
搬运患者需平抬,避免颠簸
术后护理协助:
记录患者症状变化、用药时间
协助医护人员完成心电图、血液检查
四、预防胜于急救:构筑心梗“防护网”
高危人群筛查:
40岁以上:每年查血脂四项、颈动脉超声
三高患者:每3个月监测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
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每日盐摄入≤5g,增加深海鱼、坚果摄入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快走、游泳)
戒烟:吸烟者心梗风险增加2-6倍
药物预防:
阿司匹林:冠心病患者每日75-100mg
他汀类药物:LDL-C目标值<1.8mmol/L
五、常见误区澄清
误区一:“胸痛忍忍就过去了”
事实:心梗后心肌坏死不可逆,拖延1小时死亡率增加10%
误区二:“硝酸甘油可随意服用”
事实:青光眼、严重贫血患者禁用,血压<90/60mmHg者慎用
误区三:“心梗发作需用力咳嗽”
事实:该“土方法”缺乏科学依据,可能加重病情
结语:
心梗防治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早期识别症状可让治疗窗口前移,科学自救与急救能将死亡率降低50%以上。建议家庭配备急救包(含硝酸甘油、阿司匹林、AED训练机),社区定期开展CPR培训。记住:“黄金120分钟”不仅是医学概念,更是每个普通人可掌握的生命密码!
数据支持: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我国心梗患者院前死亡率达45%
美国心脏协会(AHA):心梗后1小时内开通血管,生存率达90%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CPR+AED使心脏骤停存活率提升至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