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制剂:小众药品的生存价值与发展困境

   2025-07-29 bianji300
核心提示:医院制剂虽小众,却是医疗体系中 “以人为本” 的重要体现。在保障质量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政策扶持与模式创新,让这些 “定制药” 既能填补市场空白,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满足患者的多元化用药需求。未来,随着医药协同体系的完善,医院制剂有望从 “院内自用” 走向 “规范共享”,成为药品供应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补充力量。

医院制剂指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临床需要,自行配制的固定处方制剂,如皮肤科的外用软膏、儿科的特制糖浆等。这类制剂多针对特殊病症或小众需求,在我国现有药品供应体系中,虽仅占药品总量的 3% 左右,却为约 15% 的特殊患者群体提供了治疗选择 。然而,随着药品监管趋严和生产成本上升,医院制剂正面临数量锐减、生存空间萎缩的挑战。

1 医院制剂的独特价值:填补市场空白的 “定制药”

医院制剂的存在,源于临床需求与商业化药品之间的缺口,其价值在多个医疗场景中尤为突出。

1.1 满足特殊人群的个体化需求

儿童、老年人或肝肾功能不全者,常需要调整剂量或改变剂型的药品,而市场上这类专用制剂不足。例如,某儿童医院自制的 “苯巴比妥口服溶液”,可根据婴幼儿体重精确调整剂量,解决了片剂拆分误差大的问题,年使用量超 1 万次 ;针对吞咽困难的中风患者,医院配制的 “硝苯地平口腔崩解片”,无需用水送服,起效速度比普通片剂快 20 分钟 。

1.2 应对罕见病与疑难杂症

部分罕见病因患者数量少,药企缺乏生产动力,医院制剂成为唯一选择。如治疗先天性鱼鳞病的 “尿素维 E 乳膏”,全国仅 3 家三甲医院有自制制剂,服务着约 2000 名患者 ;针对口腔黏膜扁平苔藓的 “复方甘草酸苷含漱液”,市场上无同类商品药,某口腔医院的自制制剂年处方量达 5000 余张 。

1.3 降低患者用药成本

与同类商品药相比,医院制剂因省去流通环节和广告成本,价格通常低 30%-50%。例如,某医院自制的 “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支价格 1.2 元,仅为同类商品药的 1/3 ;皮肤科常用的 “硫磺洗剂”,自制制剂每瓶售价 8 元,比市售产品便宜 60% 。

2 生存困境:监管、成本与技术的多重压力

近年来,我国医院制剂的数量从 2015 年的 1.5 万种降至 2023 年的不足 8000 种,年均减少约 8%,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制约 。

2.1 严格监管下的合规成本上升

新版《药品管理法》实施后,医院制剂需通过与商品药同等标准的质量检验,包括无菌检查、稳定性试验等。某省级医院的数据显示,制剂室为达到合规要求,设备升级投入超 500 万元,每种制剂的年度检验费用增加 2-3 万元 。对于用量少的制剂(如每月处方量不足 100 次),甚至出现 “生产成本高于售价” 的倒挂现象。

2.2 生产规模小与技术局限

医院制剂多为小批量生产,难以实现规模化效益。某医院的 “中药灌肠液”,因每月仅生产 500 瓶,无法采用自动化灌装设备,全靠人工操作,生产效率低且污染风险高 。此外,医院制剂室的研发能力有限,约 70% 的制剂配方沿用超过 10 年,难以根据最新临床研究优化成分 。

2.3 医保报销的限制

目前,全国仅 20% 的医院制剂被纳入地方医保目录,多数患者需全额自费 。例如,治疗银屑病的 “卡泊三醇软膏”,某医院自制制剂每支 30 元,但因未进医保,长期使用的患者年支出达 1800 元,而同类医保报销的商品药,患者自付部分仅 800 元左右,导致制剂使用率下降 。

3 破局路径:在规范与需求间寻找平衡

保护医院制剂的合理存在,需要政策引导、技术升级与资源整合的协同发力。

3.1 建立分级分类管理机制

对临床必需、市场短缺的制剂(如儿童专用剂型),简化审批流程,延长有效期(目前多数医院制剂有效期仅 6 个月) ;对风险较低的外用制剂(如软膏、洗剂),适当降低检验频次。北京、上海等地已试点 “制剂备案制”,将审批时间从原来的 6 个月缩短至 1 个月,使新增制剂数量同比增长 15% 。

3.2 推动区域制剂中心建设

整合多家医院的制剂需求,建立区域性共享制剂室。例如,某省由 3 家三甲医院联合组建的 “儿科制剂中心”,集中生产 20 种儿童常用制剂,通过规模化生产使单位成本降低 40% ;同时,中心配备专业研发团队,已完成 5 种制剂的配方优化,稳定性提升至 12 个月 。

3.3 探索 “院企合作” 转化模式

对临床价值高的医院制剂,通过技术转让与药企合作开发为商品药。某医院的 “复方苦参止痒凝胶”,经药企产业化后,从院内制剂变为国药准字号药品,服务范围从原来的年 3000 名患者扩大至 10 万人 ;同时,医院保留少量制剂用于特殊剂量调整,形成 “商品药为主、制剂补充” 的模式。

医院制剂虽小众,却是医疗体系中 “以人为本” 的重要体现。在保障质量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政策扶持与模式创新,让这些 “定制药” 既能填补市场空白,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满足患者的多元化用药需求。未来,随着医药协同体系的完善,医院制剂有望从 “院内自用” 走向 “规范共享”,成为药品供应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补充力量。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