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行业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消化科主任:养胃没有偏方,记住4个提醒就行!

2024-07-29 14:00525039健康网https://disease.39.net/a/23120

程先生之前一直在一家公司担任销售经理的工作,由于经常需要加班应酬,喝酒也常常无法避免,没过几年程先生的胃就受不了了,经常胃痛,而且还会出现反酸和烧心的症状。

在妻子的建议下,程先生换了一份工作,终于不用再经常喝酒应酬了,于是他也开始关注如何养胃。

程先生听父母说喝粥、吃面条对养胃特别好,他的父亲就是经常喝粥,现在胃很好,于是程先生也开始了自己的养胃之路,每天都喝粥、吃面条。

就这样坚持了一年多,但是这一年来却并没有感觉胃有好转,反酸和烧心的症状还是时常会出现。这让程先生感到十分郁闷,都说喝粥、吃面食养胃,为何到了自己这里就不行呢?



坚持喝粥、吃面条,究竟是养胃还是伤胃?

·喝粥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喝粥确实对养胃有一定的好处,粥温软,容易消化,自古以来就有喝粥养胃的观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营养科营养师宋新认为,粥加热熬煮的时间比较长,含有的水分多,淀粉糊化也更加充分,很容易被分解为葡萄糖而吸收进入血液内。

所以喝粥能够减轻肠胃的消化负担,非常适合消化功能不好的肠胃道疾病患者、老年人以及一些衰弱的患者,还能为经常吃大鱼大肉的人给胃部“减负”。

此外,在手术后患者的饮食首选也是容易消化的小米粥和大米粥。因此,对我们来说,喝粥容易被人体消化,有助于减轻肠胃负担,喝粥确实是一种养胃的方法。

但是,对有些人来说,喝粥养胃却没有作用,这是为什么呢?营养师宋新认为,喝粥虽然能够温暖肠胃,但是喝粥养胃并不是人人都适用的。

喝粥养胃更适合老年人、孩子、胃酸分泌少、胃动力不足、脾胃虚弱以及术后患者,但是胃溃疡患者、有反酸、烧心等症状或反流性食管炎、高血糖、胃下垂等人群就不适用喝粥养胃。

此外,不能长期一天三顿都喝粥,而且不同体质的人喝粥也有不同的选择,比如脾胃虚弱的人就不适合多喝红豆粥和绿豆粥等。对于本身没有胃病的健康人来说,不能长期喝粥,否则不利于肠胃的蠕动和营养均衡。



在喝粥养胃的时候,很多人容易陷入一些误区,导致不仅无法起到养胃的效果,反而加重了症状。那么,喝粥养胃容易陷入哪些误区呢?

误区一:长期喝粥

唾液中含有很多酶,能够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而分泌这些酶是需要通过咀嚼来刺激的,经常喝粥的话会缺少咀嚼动作,就会减少酶的分泌,降低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率,就会增加胃的负担,同时还会影响食物在肠胃中的消化和吸收

此外,长期喝粥会使胃肠蠕动减慢,导致消化功能减退,这样就无法起到养胃的目的了。

误区二:不分症状喝粥

喝粥会使胃容积和重量在短时间内加大,对于胃下垂的患者来说是不利的,而且有烧心、反酸的人如果喝稀粥容易上泛而加重症状,所以这类人群也不适合喝粥。

误区三:一天三顿都喝粥

有些胃病患者觉得喝粥很养胃,而且喝了很舒服,于是一日三顿都喝粥,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长期喝粥容易因为营养摄入不均衡而导致营养不良



如果想要依靠喝粥来养胃,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首先,如果胃不舒服,可以适当喝粥来减轻肠胃的负担,但是不要每餐只喝粥,否则容易导致胃功能不全。很多人认为小米粥养胃,这是因为喝小米粥有一定中和胃酸的作用,但是等到胃功能恢复正常后,还是应该要正常饮食。

其次,喝粥也要注意营养均衡,过度喝粥容易出现问题,在身体虚弱或肠胃不适的时候可以喝粥来调理,但是也要注意摄入其他营养元素,来达到营养均衡的目的,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摄入所需的维生素和能力。

最后,就算经常喝粥,也要注意变换粥的原料,可以用不同的食物来制作粥品,比如豆类粥、五谷粗粮粥等,这些粥能够满足身体的需要,还能帮助恢复胃功能。

·面条

面条和粥一样,容易消化,对养胃确实有一定的好处,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来说,适当吃面条可以减轻肠胃的负担,而且面条中的碱具有中和胃酸效果,对于胃酸过多的人来说能够缓解胃部不适。

但是,面条能否被肠胃消化和吸收还要看它的制作和加工方式,有些面条十分筋道,这种面条不容易被人体吸收,而且会肠胃中发酵形成胀气,导致腹胀、腹痛,所以最好不要长期食用面条,可以搭配一些其他的食物来均衡营养。



这4条养胃谣言,同样不可信

关于养胃,还有这4条谣言也有很多人深信不疑,其实并不可信。

只吃素不吃肉

一方面,并非所有的肉类都是不容易消化的,肉好不好消化和烹饪的方法有关,比如蒸煮的就容易消化,而煎炸的肉类就不容易消化,而且还和吃多少有关,一次大量吃肉就不容易消化。此外,还和肉的种类有关,鱼肉、鸡肉和鸭肉比牛肉、羊肉容易消化。

另一方面,并非所有的蔬菜都是容易消化的,比如韭菜、芹菜等这类蔬菜的纤维多而且粗糙,不仅难以消化,还容易磨损胃黏膜,导致胃部不适。

如果只吃素食不仅容易导致营养不良,而且很容易让人感到饥饿,导致多吃进食,反而容易加重胃病。因此,养胃不能只吃素,要荤素搭配,还要注意烹饪方式。

少食多餐

少食多餐其实是一个错误的养胃方法,北京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的副主任医师刘赓解释,针对肠胃功能衰退的老年人以及一些特殊人群,比如术后患者,这部分人群的肠胃功能下降,需要通过少食多餐来减轻肠胃的负担,否则容易消化不良。

但是对于急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肠炎的患者来说,如果每天少食多餐,容易增加胃酸的分泌,不利于胃黏膜的修复。

湖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的主任医师胡运莲认为,养成一日三餐的进食习惯,有利于胃酸分泌和胃的运动形成相应的规律,但是进餐次数打乱反而会使胃得不到休息而出现问题。

常吃苏打饼干

苏打饼干中含有碳酸氢钠,这种碱性物质有利于中和胃酸,可以缓解烧心的症状,但是并没有科学证据表明吃苏打饼干可以养胃。

而苏打饼干中的油脂含量较高,脂肪含量几乎都在20%~30%左右,如果认为常吃苏打饼干就能养胃并不值得。此外,苏打饼干中含有碳酸氢钠,不适合肾病和高血压患者食用。

吃热食养胃

吃热食不仅无法养胃,反而会对食管和胃部带来伤害,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体的食道和口腔温度在36.5℃~37.2℃之间。

吃太烫的食物容易烫坏口腔,导致溃疡、起泡等症状,长期下来还会损伤食管黏膜,诱发黏膜质的变化,甚至癌变。

专家建议,吃的食物最好在10℃~40℃左右,千万不要吃过烫的食物,从胃部的生理来看,食物凉一些再吃反而对肠胃和消化道是一种保护。


养胃的好办法,认准这4点

想要养胃,除了要注意避免养胃误区外,还可以通过这几点做起:

远离冷饮

经常喝冷饮对胃部健康是十分不利的,因为在寒气的刺激下,胃部血管会快速收缩,胃部就会需要更多的气血供应,那么就身体就需要调动更多的血液来供应给胃部。

其实就是用自身的能量来加热喝进去的冷饮,这时候不仅胃部会受到伤害,心脏、脾脏等器官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拒绝高温

吃东西不要在太烫的时候吃,最好放凉一点再吃,否则容易烫伤口腔粘膜、食道和胃部,长期吃过烫的食物容易引发多种疾病,甚至是癌症,想要养胃最好吃10℃~40℃左右的食物。


吃八分饱

人体的消化系统需要消耗身体的能量来消化食物,如果吃太饱并不利于养胃,容易加重对肠胃的负担,导致消化不良,而且还会影响身体其他器官的气血供应。

此外,吃得太饱胃部的排空速度缓慢,胃酸分泌增多,就会加大对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加重胃食管返流症状。因此,吃八分饱是最好的选择。

细嚼慢咽

吃饭要细嚼慢咽使食物充分被嚼碎,这样可以让胃部更好地消化食物,减轻胃部的负担,从而达到养胃的效果。


养胃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起到效果的,需要从多方面做起,喝粥、吃面条虽然有一定的养胃效果,但是不是人人都合适的,需要根据的实际情况来养胃。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医疗影像中的 “隐形误差”:被忽视的诊断盲区与破局之道
医疗影像诊断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那些 “隐形误差” 不应成为被忽视的医疗盲区。随着 AI 辅助诊断的普及、人才培训体系的完善和质控流程的标准化,影像诊断正从 “经验依赖” 迈向 “精准可控”。未来,只有将误差防控纳入医疗质量核心指标,构建 “技术 + 人才 + 流程” 的三位一体防护网,才能让 “医生的第二双眼睛” 看得更清、更准,为每一份诊断报告注入更坚实的信任基石。

0评论2025-07-2537

7月医药五大突破:国产无镍支架改写国际标准,细胞治疗指南落地
从定义无镍支架国际标准到破解创新药支付瓶颈,中国医药正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双轨并进,让全球领先疗法更快惠及患者。

0评论2025-07-2347

7月中国医药创新双突破:无镍支架全球首秀,医保双目录破解支付瓶颈*
7月中国医药创新呈现“技术+支付”双轮驱动:无镍支架改写国际标准、双目录破解高值药可及性瓶颈、TIL指南推动细胞治疗标准化。

0评论2025-07-2355

数字处方崛起:当药片变成代码,百亿级“数字药”重塑医疗生态
杭州某科技园灯火通明,程序员们正在调试糖尿病管理程序的AI引擎**。大屏显示实时数据:今日新增激活处方1.2万份,超过二甲双胍的处方量。

0评论2025-07-1968

细胞治疗“天价困局”破冰:百万元抗癌针开启平民化之路
当120万元的治疗费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中国细胞治疗产业正加速驶入平民化轨道。从富豪专属到普惠医疗的蜕变中,那些曾被价格挡在生命之门外的患者,终于听见希望叩响门环的声音。

0评论2025-07-1966

三伏天里的中医新浪潮:当千年智慧遇见现代生活
从政策护航到科技加持,从人才培养到社区服务创新,中医药正焕发新的生机。三伏天是调养身体的宝贵时机,借助专业中医的力量,科学运用三伏贴等传统智慧,可以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了解时事,选择规范机构,让千年中医智慧更好地服务于您的健康生活

0评论2025-07-1666

​ 揭开罕见病的神秘面纱:从认知到诊疗的艰难探索
罕见病患者不应被遗忘在医疗的角落。我们需要以更多的关注、更先进的技术、更完善的政策,共同为他们打开希望之门,让这些隐匿在人群中的患者能够在温暖与关怀中,勇敢面对疾病,重新拥抱生活。

0评论2025-07-1458

国家卫健委重拳整治“网红医生”:2025健康科普的破局之战
当白大褂不再沾染带货直播的脂粉,当“望闻问切”摆脱5分钟流水线诊断的异化,健康科普才能真正抵达“去伪存真”的彼岸8。 国家卫健委的重拳整治,标志着医疗话语权从流量至上向专业至上的历史性回归。正如网友在整治新闻下的留言:“我们不需要网红,只需要值得托付生命的医生。”

0评论2025-07-08135

长期服用降压药需要护肾吗?2025国际高血压联盟最新建议:三类药物需定期监测肾功能
“2025年《柳叶刀》高血压子刊发表大型队列研究:部分降压药物长期使用者出现肾功能轻度下降(eGFR年降幅1.2-2.1ml/min),但科学管理可完全规避风险。国际高血压联盟(ISH)发布《降压药物肾功能防护中国专家共识》,为8000万患者提供精准管理方案。”

0评论2025-07-03721

阿司匹林吃三年不能停?2025心血管指南警告:擅自停药3天血栓风险翻倍!
“58岁张伯停用阿司匹林3天后突发心梗去世!2025《中国心血管防治蓝皮书》揭露:48.7%的患者存在错误停药行为,其中28%在1周内发生血栓事件! 到底哪些人必须终身服药?哪些人可以安全停用?阜外医院发布停药‘生死红线’!”

0评论2025-07-01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