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行业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什么时候量血压最准?测右手还是左手?不注意6件事,或等于白测

2024-04-12 15:29704039健康网http://man.39.net/a/240401/m9o

不少患有高血压的人,可能都有看到或尝试过网上的“降压秘方”:

《藏在身边的"降压食物"被找到》《6种“降血压”的食物,每天换着吃》……

光靠吃降压食物,就把血压降下来,真的靠谱吗?

一、福建56岁男子,坚持吃海带降血压

林大叔两年前查出来血压偏高,一直有注意控制。平时,自己也会在家测血压,虽然有的时候会高一点,但都在可控范围内。

后来听说海带有降血压功效,加上他本来就是典型的福建人,爱吃海鲜,所以几乎餐餐都会有凉拌海带或者海带汤。

看着自己较稳定的血压值,便觉得是海带的功效,还渐渐把降压药减少了

3个月后,林大叔有一天下楼遛弯,突然头晕倒地,把家里人吓坏了,赶紧将其送往医院。

没想到去医院一检查,发现林大叔的血压已经到了170/100脑核磁检查显示为脑梗死。幸亏送医及时,经过治疗,情况也逐渐好转。

而林大叔醒来后,对此很不解,不是说吃海带能降血压吗?而且自己在家测血压明明正常,为啥跟医院给出的结果不一样?

其实,关于“吃海带降压”这个说法一直在。

海带当中富含钾,这种元素可促进体内多余的钠离子排出,从而减轻血管壁的压力,达到降血的效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它只能作为辅助食疗手段,并不能完全替代药物治疗,单纯依靠吃海带降压,并不现实,所以大家要理性看待。

二、吃“降压食物”把药停了,很危险

根据2018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3.2%,且这个数据还在升高。可见,高血压的高发性。

为了应对高血压,各种降压食物层出不穷,小九总能收到无数私信来寻求真相“吃XX食物能降血压吗”,那这真的靠谱吗?

这里需要跟大家解释一点,血压确实与食物有关,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种特定食物具有明确降血压的药理功效,更不能代替药物。

而被明确证实有降压效果的,是只降压药物。

所谓的“降压食物”,虽然听起来很吸引人,但实际上更重要的是,整体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盲目跟风,尤其是因为听信了食物能降压,便擅自停药或者减药量,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很容易导致血压波动、升高,而血压如果一直居高不下,很容易诱发动脉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等并发症。

三、“升压大户”被揪出,4种食物真得要少吃

饮食的确是导致高血压的一大因素,尤其是这4个“升压大户”。

1、高钠食物

如果长时间摄入高钠食物,也就是盐,会升高晶体渗透压,致使周围组织内的水分就会进入血管,最终升高血。

2、高脂肪食物

比如油炸食物、肥肉、动物内脏、动物油等,长期摄入这些食物,容易导致肥胖,提升高血压的患病风险。

3、高糖食物

过量摄入高糖食物,可提升肥胖、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而血糖高,又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诱发高血压。

4、刺激性食物

过量摄入刺激性食物,可刺激胃部血管流动异常,导致血压波动,提升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四、测血压总不是准,常见的误区你犯了吗?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测血压是日常必做事项之一。但很多人却不知道,在家自测和去医院测出来的血压是有区别的。

一般来说,家庭自测的血压会低于诊室血压,其中血压值低5~10mmHg,舒张压低5mmHg。因此,如果在家连续监测5~7天平均血压≥135/85mmHg,就可以诊断为高血压。

像林大叔测的不准,便是因为测血压时没有严格按照标准。其实,不止林大叔,测血压时,这4个小细节很多人都不懂。

① 测血压一定要挑时辰?

一般来说,初诊患者建议连续1周在早晨、傍晚2个时间点测量;血压稳定的患者建议1周至少早晚测量1-2次,以便了解血压状况。

当然,最重要的是固定每天的测量时间,如果血压升高,不管何时测出,都要引起注意。

② 左臂还是右臂?

这主要取决于你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如果是左撇子,就以左臂血压为准。不过最好时常两边都测一下,如果两者差值频繁超过20mmHg,就要当心了。

③ 水银血压计测最准?

关于血压测量,最推荐的是家庭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水银血压计并不适合居家测量,因为它操作要求高,维修又困难,而且还存在汞污染的危险,因此不推荐大家使用。

④ 坐姿该怎么坐?

测量血压时,最正确的坐姿是背靠椅背、双脚平放在地面。像懒散、背部或下肢缺乏支撑等姿势,可能导致血压读数偏高6~10mmHg。

虽然某些食物有助于降压,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药物,遵医嘱用药、按时测量血压,加上综合的生活方式调整才是控压关键。所以大家不要轻信谣言,这样才能更好的稳住血压。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医疗影像中的 “隐形误差”:被忽视的诊断盲区与破局之道
医疗影像诊断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那些 “隐形误差” 不应成为被忽视的医疗盲区。随着 AI 辅助诊断的普及、人才培训体系的完善和质控流程的标准化,影像诊断正从 “经验依赖” 迈向 “精准可控”。未来,只有将误差防控纳入医疗质量核心指标,构建 “技术 + 人才 + 流程” 的三位一体防护网,才能让 “医生的第二双眼睛” 看得更清、更准,为每一份诊断报告注入更坚实的信任基石。

0评论2025-07-2531

7月医药五大突破:国产无镍支架改写国际标准,细胞治疗指南落地
从定义无镍支架国际标准到破解创新药支付瓶颈,中国医药正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双轨并进,让全球领先疗法更快惠及患者。

0评论2025-07-2340

7月中国医药创新双突破:无镍支架全球首秀,医保双目录破解支付瓶颈*
7月中国医药创新呈现“技术+支付”双轮驱动:无镍支架改写国际标准、双目录破解高值药可及性瓶颈、TIL指南推动细胞治疗标准化。

0评论2025-07-2341

数字处方崛起:当药片变成代码,百亿级“数字药”重塑医疗生态
杭州某科技园灯火通明,程序员们正在调试糖尿病管理程序的AI引擎**。大屏显示实时数据:今日新增激活处方1.2万份,超过二甲双胍的处方量。

0评论2025-07-1951

细胞治疗“天价困局”破冰:百万元抗癌针开启平民化之路
当120万元的治疗费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中国细胞治疗产业正加速驶入平民化轨道。从富豪专属到普惠医疗的蜕变中,那些曾被价格挡在生命之门外的患者,终于听见希望叩响门环的声音。

0评论2025-07-1955

三伏天里的中医新浪潮:当千年智慧遇见现代生活
从政策护航到科技加持,从人才培养到社区服务创新,中医药正焕发新的生机。三伏天是调养身体的宝贵时机,借助专业中医的力量,科学运用三伏贴等传统智慧,可以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了解时事,选择规范机构,让千年中医智慧更好地服务于您的健康生活

0评论2025-07-1659

​ 揭开罕见病的神秘面纱:从认知到诊疗的艰难探索
罕见病患者不应被遗忘在医疗的角落。我们需要以更多的关注、更先进的技术、更完善的政策,共同为他们打开希望之门,让这些隐匿在人群中的患者能够在温暖与关怀中,勇敢面对疾病,重新拥抱生活。

0评论2025-07-1455

国家卫健委重拳整治“网红医生”:2025健康科普的破局之战
当白大褂不再沾染带货直播的脂粉,当“望闻问切”摆脱5分钟流水线诊断的异化,健康科普才能真正抵达“去伪存真”的彼岸8。 国家卫健委的重拳整治,标志着医疗话语权从流量至上向专业至上的历史性回归。正如网友在整治新闻下的留言:“我们不需要网红,只需要值得托付生命的医生。”

0评论2025-07-08123

长期服用降压药需要护肾吗?2025国际高血压联盟最新建议:三类药物需定期监测肾功能
“2025年《柳叶刀》高血压子刊发表大型队列研究:部分降压药物长期使用者出现肾功能轻度下降(eGFR年降幅1.2-2.1ml/min),但科学管理可完全规避风险。国际高血压联盟(ISH)发布《降压药物肾功能防护中国专家共识》,为8000万患者提供精准管理方案。”

0评论2025-07-03714

阿司匹林吃三年不能停?2025心血管指南警告:擅自停药3天血栓风险翻倍!
“58岁张伯停用阿司匹林3天后突发心梗去世!2025《中国心血管防治蓝皮书》揭露:48.7%的患者存在错误停药行为,其中28%在1周内发生血栓事件! 到底哪些人必须终身服药?哪些人可以安全停用?阜外医院发布停药‘生死红线’!”

0评论2025-07-01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