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行业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未来妇科肿瘤趋势:宫颈癌会逐渐下降,子宫内膜癌将上升

2024-03-14 15:37690039健康网http://zl.39.net/a/240308/y4nd

3月8日上午,南方医院妇科、产科、乳腺科等联合在医院门诊楼下大厅举行妇女节义诊活动,向市民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家提醒关注女性健康,妇科肿瘤早诊早治可提高生存率、孕前或产前可筛查地贫携带者、35岁开始应定期进行乳腺检查这几件事值得引起重视。


 三八节义诊活动吸引了大批市民参加


我国女性建议35岁开始定期做乳腺检查

乳腺癌作为危害女性健康的最大“杀手”。调查数据显示,在广州地区,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约为万分之五。值得关注的是,小于或等于40岁的乳腺癌患者数量由2015年的17.7%上升到2021年的22.3%,占患者总数的19.9%,小于或等于35岁以下的患者占比9.4%。

“近年来,乳腺癌的患病年龄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我们今年就碰到了两个17岁女生确诊乳腺癌。”南方医院乳腺科主任姚广裕在接受采访时说到。研究认为,久坐、饮酒、精神压力等因素都可能会增加乳腺癌风险。


乳腺科咨询排起长龙


针对越来越多的女性患上乳腺癌这一现状,国外预防指南通常建议女性在40岁以后每年进行一次乳腺检查。但我国乳腺癌发病年龄较早,且呈现年轻化趋势。因此,建议将乳腺检查起始年龄提前至35岁。

“一般35岁以下的女性,可以每年做一次乳腺B超检查,如果有结节或高危因素,到35岁了,可以加做一次钼靶检查;如果乳腺B超没有问题,那么可以40岁开始做钼靶筛查。” 姚广裕说,40岁以上的女性,建议乳腺B超与钼靶检查结合起来进行筛查更为准确。

未来子宫内膜癌发病率或明显上升

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最常见的是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南方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庞战军表示,随着宫颈癌疫苗的推广和两癌筛查措施的起效,宫颈癌会逐渐减少,未来妇科肿瘤发病率上升明显的可能会是子宫内膜癌。


庞战军在给市民解答有关妇科肿瘤的疑问


“不同于宫颈癌明确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有关,子宫内膜癌更多是跟女性的代谢有关系,比如患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的‘三高’人群,以及体重指数超标的肥胖女性,容易患上子宫内膜癌。”

筛查和早诊早治是降低癌症负担的根本举措。庞战军指出,平时女性生活中的一些早期信号可能提示“妇科恶性肿瘤”,应多加注意。一是肿块,肿物可生长在生殖器官的任何部位,即使无任何症状,也是一种不正常现象。二是阴道分泌物异常。三是月经改变。四是绝经后出血,停经1年以上又有阴道出血则为典型的绝经后出血,大多数是由良性疾病引起,但也可能是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五是饮食及大小便改变,卵巢癌的最初表现可能仅有腹胀、食量减小以及消化道症状,而肿瘤压迫或侵犯膀胱和直肠可引起尿频、排尿困难,大便干燥等。

“妇科肿瘤如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其疗效理想,预后较好。”庞战军说到。妇科肿瘤中最凶险的是卵巢癌,其起病隐秘,难以早期发现,定期做妇科检查尤为重要。10%~15%的卵巢癌与遗传相关,有家族史及相关遗传基因突变的高危人群最好30岁起每半年做一次检查,无家族史的女性也需每年做一次妇科检查,可通过实验室检查(肿瘤标记物等)、B超等手段进行筛查。

重视孕前或产前的地贫携带者筛查

在义诊现场,南方医院妇产科主任黄莉萍特别提醒备孕女性做好出生缺陷预防。如果夫妻双方都是α或都是β地贫携带者,有生育重型地贫患儿的可能。

“这一类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病叫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发病率高,危害性大,在我国南方为高发区,尤其是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比较严重,但它是可防可治的,孕前或产前通过筛查和基因诊断明确高风险家庭,就可以通过产前诊断筛选出重型地贫患儿。”她表示。


黄莉萍给市民详细讲解出生缺陷的预防知识


临床常见的地贫分为α和β地贫两种。重型β地贫患者多从婴儿期开始发病,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苍黄、食欲差、生长发育迟缓等,需终身定期输血和适时排铁作为对症治疗。重型α地贫患儿甚至可能宫内死亡或产后数小时死亡而无法正常存活。骨髓移植是重型地贫目前唯一根治的方法,但费用昂贵且配型困难。

提及导致重型地贫患儿出生的主要原因,黄莉萍表示,主要是筛查意识淡薄。“地贫携带者筛查其实非常简单,一个血常规就可以筛查八九成的携带者,筛查阳性则需进一步基因诊断确诊。”

当确诊为同型地贫携带者的夫妇,必须就诊相应的科室进行遗传咨询,确定有重型地贫患儿出生可能的夫妇则可考虑孕后择期产前诊断或孕前就诊生殖中心咨询三代试管,选择健康胚胎进行移植以达到优生目的。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医疗影像中的 “隐形误差”:被忽视的诊断盲区与破局之道
医疗影像诊断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那些 “隐形误差” 不应成为被忽视的医疗盲区。随着 AI 辅助诊断的普及、人才培训体系的完善和质控流程的标准化,影像诊断正从 “经验依赖” 迈向 “精准可控”。未来,只有将误差防控纳入医疗质量核心指标,构建 “技术 + 人才 + 流程” 的三位一体防护网,才能让 “医生的第二双眼睛” 看得更清、更准,为每一份诊断报告注入更坚实的信任基石。

0评论2025-07-2530

7月医药五大突破:国产无镍支架改写国际标准,细胞治疗指南落地
从定义无镍支架国际标准到破解创新药支付瓶颈,中国医药正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双轨并进,让全球领先疗法更快惠及患者。

0评论2025-07-2335

7月中国医药创新双突破:无镍支架全球首秀,医保双目录破解支付瓶颈*
7月中国医药创新呈现“技术+支付”双轮驱动:无镍支架改写国际标准、双目录破解高值药可及性瓶颈、TIL指南推动细胞治疗标准化。

0评论2025-07-2336

数字处方崛起:当药片变成代码,百亿级“数字药”重塑医疗生态
杭州某科技园灯火通明,程序员们正在调试糖尿病管理程序的AI引擎**。大屏显示实时数据:今日新增激活处方1.2万份,超过二甲双胍的处方量。

0评论2025-07-1950

细胞治疗“天价困局”破冰:百万元抗癌针开启平民化之路
当120万元的治疗费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中国细胞治疗产业正加速驶入平民化轨道。从富豪专属到普惠医疗的蜕变中,那些曾被价格挡在生命之门外的患者,终于听见希望叩响门环的声音。

0评论2025-07-1952

三伏天里的中医新浪潮:当千年智慧遇见现代生活
从政策护航到科技加持,从人才培养到社区服务创新,中医药正焕发新的生机。三伏天是调养身体的宝贵时机,借助专业中医的力量,科学运用三伏贴等传统智慧,可以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了解时事,选择规范机构,让千年中医智慧更好地服务于您的健康生活

0评论2025-07-1657

​ 揭开罕见病的神秘面纱:从认知到诊疗的艰难探索
罕见病患者不应被遗忘在医疗的角落。我们需要以更多的关注、更先进的技术、更完善的政策,共同为他们打开希望之门,让这些隐匿在人群中的患者能够在温暖与关怀中,勇敢面对疾病,重新拥抱生活。

0评论2025-07-1452

国家卫健委重拳整治“网红医生”:2025健康科普的破局之战
当白大褂不再沾染带货直播的脂粉,当“望闻问切”摆脱5分钟流水线诊断的异化,健康科普才能真正抵达“去伪存真”的彼岸8。 国家卫健委的重拳整治,标志着医疗话语权从流量至上向专业至上的历史性回归。正如网友在整治新闻下的留言:“我们不需要网红,只需要值得托付生命的医生。”

0评论2025-07-08119

长期服用降压药需要护肾吗?2025国际高血压联盟最新建议:三类药物需定期监测肾功能
“2025年《柳叶刀》高血压子刊发表大型队列研究:部分降压药物长期使用者出现肾功能轻度下降(eGFR年降幅1.2-2.1ml/min),但科学管理可完全规避风险。国际高血压联盟(ISH)发布《降压药物肾功能防护中国专家共识》,为8000万患者提供精准管理方案。”

0评论2025-07-03712

阿司匹林吃三年不能停?2025心血管指南警告:擅自停药3天血栓风险翻倍!
“58岁张伯停用阿司匹林3天后突发心梗去世!2025《中国心血管防治蓝皮书》揭露:48.7%的患者存在错误停药行为,其中28%在1周内发生血栓事件! 到底哪些人必须终身服药?哪些人可以安全停用?阜外医院发布停药‘生死红线’!”

0评论2025-07-01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