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疹又被称为婴儿玫瑰疹,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时会出现发烧。很多新手父母对幼儿急疹并不了解,也不知道如何鉴别,幼儿急疹主要的特点是有哪些?一起了解一下。
幼儿急疹有哪些特点?
幼儿急疹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在发热后皮肤会出现疹子,幼儿急疹经常发生在两岁以下的幼儿身上,幼儿急疹发病较急,会突然发烧,而且体温比较高,会高达40℃,发烧的时间一般会持续3~5天,在体温下降后皮肤会逐渐出现红色疹子,皮肤出现疹子后就不再发烧。一般皮肤出疹到消失需要2~3天,疹子消退后皮肤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幼儿急疹一般不需要采取特殊治疗,但在发烧期间,父母应做好著我注意事项。
幼儿急诊发烧初期要注意什么?
1、控制体温
如果幼儿发烧到38.5℃以上应服用退烧药,目前常用的药物有布洛芬滴剂、对乙酰氨基酚滴剂等,注意要按照说明书上的年龄使用量服用。但如果幼儿体温较高伴随着精神不佳、呼吸不畅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2、保证足够的液体
要多给幼儿补充液体,发烧期间会出汗,身体容易缺水,可通过给幼儿进食汤、粥、水等液体帮助补充水分。也可以使幼儿多排尿,多排汗、有利于散热。
3、保证足够的休息
要让幼儿多休息,减少活动量,多休息有利于身体恢复。而且要给幼儿保持房间舒适,要开窗通风透气,避免滋生细菌,不要给幼儿穿着过多衣服,不利于散热。
4、注意饮食
饮食要清淡,可多吃瓜果蔬菜,但要避免进食高蛋白、高脂肪、高油腻食物,以免给肠胃造成负担,影响消化也影响身体恢复。
5、做好消毒
幼儿所使用的各种器皿都需要用开水消毒,玩具也要进行消毒,以免形成交叉感染。而且要与他人做好隔离,幼儿急疹会造成交叉感染,要避免与他人接触。
温馨提示,幼儿发烧后皮肤如果出疹,父母要做好护理。幼儿急疹出现的皮疹不会瘙痒,也不怕风吹,所以可以给幼儿清洗皮肤,可用温水清洗皮肤,保持皮肤干燥透气。但注意如果幼儿发烧时间较长,超过三天并且引起其他并发症应及时就医,以免耽误治疗。
医用冷敷贴:不是所有不适都能贴,正确使用有讲究
医用冷敷贴虽操作简单,但只有用对场景、方法,才能发挥其物理治疗作用。使用前最好先了解自身症状是否适合,尤其特殊人群需谨慎,避免因不当使用影响健康。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还是要及时就医,不能依赖冷敷贴延误治疗。
0评论2025-08-1852
久坐背后的颈椎危机:从僵硬到病变的信号与应对
久坐对颈椎的伤害,就像温水煮青蛙,在不知不觉中积累。对长期久坐的人来说,与其等到疼痛难忍时治疗,不如从现在开始,用简单的方法保护颈椎。记住,颈椎的健康不在于偶尔的剧烈运动,而在于日常每一次对不良习惯的 “打断” 和对正确姿势的坚持。
0评论2025-08-1548
高度近视:那些暗示眼睛功能衰退的信号
高度近视人群的眼睛功能衰退往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早期信号容易被当作 “正常现象” 而忽视。日常中除了定期(每半年至一年)做眼部检查(包括眼底检查、眼轴长度测量),还要多关注自己的视觉感受和身体信号,一旦出现上述异常,及时就医干预,才能更好地保护视力,避免严重后果。
0评论2025-08-1542
幼儿园学费减免一年:解锁结婚生育意愿的 “轻负密码”
幼儿园学费减免一年,看似是 “小政策”,却能通过撬动 “结婚 - 生育 - 养育” 的链条,产生 “蝴蝶效应”。在年轻人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这样的 “确定性支持” 比空洞的口号更有力量。当越来越多家庭感受到 “生得起、养得起” 的踏实,结婚生育的意愿自然会水涨船高,为人口结构优化注入持久动力。
0评论2025-08-13179
药用真菌的人工培育技术:从野生到人工的品质把控
药用真菌的人工培育是中医药产业化的重要支撑,其技术细节的完善直接关系到药材品质和行业发展。随着培育技术的不断优化,人工药用真菌不仅能替代野生资源,更能在功效和安全性上实现超越。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将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
0评论2025-08-1290
药品说明书:用药指导的 “重要依据” 与优化空间
药品说明书是连接药品与使用者的重要桥梁,其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用药安全。通过通俗化解读、突出关键信息、及时更新内容等措施,让说明书既保持科学性和严肃性,又具备良好的可读性和指导性,才能真正发挥其 “安全指南” 的作用,帮助患者实现 “明明白白用药”。
0评论2025-08-0574
过期药品的处理:被忽视的安全隐患与规范路径
过期药品的处理看似小事,实则关系到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随着回收体系的完善和公众意识的提升,这些 “失效的药品” 将得到规范处置,不再成为隐藏的安全隐患。未来,只有将过期药品管理纳入常态化、制度化轨道,才能实现从 “被动清理” 到 “主动防控” 的转变,为医药安全筑牢最后一道防线。
0评论2025-07-31157
药用辅料:药品安全的 “隐形基石” 与潜在风险
药用辅料的安全是药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标准体系的完善和监管力度的加强,这些 “隐形成分” 将不再是药品安全的 “盲区”。未来,只有将辅料质量纳入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才能真正实现 “从原料药到成品” 的全链条安全保障,让每一种药品都经得起细节的检验。
0评论2025-07-29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