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用药中,过期药品的处理往往被忽视。据调查,我国城市家庭药品过期率达 30%,而正确处理率不足 10% 。这些被随意丢弃的过期药品,不仅可能污染环境,还可能通过非法回收流入市场,带来严重的安全风险。如何科学处理过期药品,已成为医药安全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1 过期药品的潜在危害:环境与健康的双重威胁
过期药品若处理不当,会在多个环节产生危害,其影响范围远超人们的认知。
1.1 环境污染的 “隐形源头”
过期药品中的化学成分进入土壤或水体后,会造成持续污染。例如,抗生素类过期药随垃圾填埋后,可能导致土壤中耐药菌滋生,影响周边生态系统 ;含重金属的中成药(如某些含朱砂的制剂),随意丢弃后重金属会渗入地下水,其降解周期可达数十年 。据测算,1 片过期含汞体温计的汞含量,可污染约 360 吨水 。
1.2 用药安全的 “定时炸弹”
过期药品若被误服,可能引发不良反应。药物过期后,有效成分会分解变质,如阿司匹林过期后可能产生水杨酸,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恶心、呕吐甚至胃出血 ;胰岛素过期后药效下降,糖尿病患者误使用可能引发血糖波动,严重时导致酮症酸中毒 。更危险的是,非法回收的过期药品经翻新后重新销售,其成分和剂量已无法保证,服用后延误治疗的风险增加 40% 。
2 处理现状:认知不足与体系缺失的双重制约
当前过期药品的处理困境,既源于公众认知的缺乏,也与回收体系的不完善密切相关。
2.1 公众认知的误区
多数家庭对过期药品危害认识不足。调查显示,65% 的人会将过期药品随生活垃圾丢弃,20% 的人会留存 “看起来没变质” 的过期药 ;仅 15% 的人了解过期药品可能产生毒性。此外,部分人存在 “中药不易过期” 的错误观念,实际上中药饮片过期后霉变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毒性是砒霜的 10 倍 。
2.2 回收体系的短板
我国过期药品回收网络覆盖率低。目前仅在一线城市的部分药店和社区设有回收点,二三线城市的回收点覆盖率不足 30% ;回收后的处理也缺乏规范,约 40% 的回收药品未按危险废物进行专业处置,而是混入普通垃圾 。此外,回收激励机制缺失,仅 12% 的地区对交回过期药品的居民提供小礼品等奖励,导致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 。
3 规范处理的可行路径:从个人到社会的协同行动
解决过期药品问题,需要公众、企业和政府形成合力,建立全链条的管理体系。
3.1 个人层面:科学储存与分类处理
家庭应定期清理药箱(建议每 3-6 个月一次),检查药品有效期 ;储存时注意避光、防潮,避免药品提前变质。处理过期药品时,片剂、胶囊剂应捣碎后混入生活垃圾,液体药品需倒入下水道并冲洗管道,注射剂应破坏针管后放入有害垃圾桶 。特别注意,含麻醉成分的过期药品(如吗啡类止痛药)需交至医院药房,由专业人员销毁,避免流入非法渠道 。
3.2 企业与药店:履行回收主体责任
药店应普遍设立过期药品回收点,并公示回收流程和处理方式。目前,部分连锁药店已推行 “以旧换新” 活动,居民交回过期药可兑换优惠券,参与率提升至 25% ;药企可在药品包装上标注过期处理说明,如 “请交至就近回收点”,提高公众知晓度 。
3.3 政府层面:完善制度与监管
将过期药品回收纳入基层公共服务体系,要求每个社区至少设立 1 个回收点,并由环保部门定期清运处置 ;加大对非法回收、销售过期药品的打击力度,2023 年某省开展专项整治,查处非法回收窝点 32 个,涉案金额超 500 万元 。同时,推广 “电子药箱” 管理 APP,通过扫码记录药品有效期,到期自动提醒,试点地区家庭过期药品率下降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