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药品的组成中,除了直接发挥治疗作用的原料药,药用辅料作为辅助成分,约占药品总重量的 50%-90% 。这些看似 “无关紧要” 的成分(如填充剂、黏合剂、防腐剂等),不仅影响药品的稳定性和吸收效果,其安全性也直接关系到用药安全。近年来,因药用辅料引发的不良反应案例逐年增多,让这一 “幕后角色” 逐渐走进公众视野。
1 药用辅料的双重角色:功能与风险并存
药用辅料并非单纯的 “惰性成分”,其在药品中承担着重要功能,同时也存在潜在风险。
1.1 不可或缺的功能价值
药用辅料的核心作用包括:使药品成型(如片剂中的淀粉作为填充剂)、改善口感(如糖浆剂中的甜味剂)、延长有效期(如注射剂中的防腐剂)等。例如,缓释制剂中的骨架材料能控制药物释放速度,使药效持续 12 小时以上 ;口服液体制剂中的增溶剂可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提升生物利用度达 30% 以上 。没有合适的辅料,许多原料药无法制成便于服用和吸收的剂型。
1.2 易被忽视的风险点
部分辅料可能引发不良反应。例如,含乙醇的辅料可能与头孢类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双硫仑样反应,国内每年报告此类案例超 2000 起 ;防腐剂苯扎氯铵可能引起部分患者皮肤过敏,在滴眼液中的过敏发生率约为 2.5% 。更隐蔽的是,辅料中的杂质风险 —— 如滑石粉若含有石棉杂质,长期服用可能增加致癌风险 ;乳糖不耐受人群服用含乳糖的片剂,可能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
2 辅料问题的根源:标准与监管的短板
药用辅料的质量问题,与标准不完善、监管环节薄弱密切相关。
2.1 标准不统一的行业现状
目前,我国药用辅料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约 40% 的辅料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 。不同企业生产的同一辅料(如微晶纤维素),在纯度、粒径等关键指标上差异可达 20%-50% ,导致同一原料药采用不同辅料生产时,药效和安全性出现波动。此外,部分辅料的安全性研究不足,约 15% 的新增辅料未完成长期毒理试验 。
2.2 供应链管理的漏洞
药用辅料的生产和流通环节存在监管盲区。中小型辅料生产企业占比达 70%,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使用工业级原料替代药用级辅料(如用工业明胶代替药用明胶) ;在流通环节,因储存条件不当(如湿度超标),可能导致辅料变质,进而影响药品质量。数据显示,约 25% 的药品抽检不合格案例,根源在于辅料质量不达标 。
3 提升辅料安全性的关键举措:从标准到监管
解决药用辅料问题,需要从标准制定、生产管控和监管体系三方面入手。
3.1 完善标准与研究体系
推动制定统一的药用辅料国家标准,对高频使用的 100 种辅料优先完成标准升级,明确杂质限量和检测方法 。同时,加强辅料安全性研究,建立 “辅料 - 不良反应” 数据库,对高风险辅料(如含重金属的色素)实施使用限制。例如,欧盟已禁止将邻苯二甲酸酯类辅料用于儿童药品,我国也在逐步跟进类似规定 。
3.2 强化全链条质量管控
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对辅料供应商实施严格审计,确保辅料符合药用要求 ;推行辅料生产全过程记录制度,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可追溯。对高风险辅料(如注射剂用辅料),实施 “关联审评审批” 制度,将辅料质量与药品审批挂钩,目前该制度已使辅料合格率提升至 92% 。
3.3 提升公众与行业的认知
向医生和患者普及辅料知识,例如在药品说明书中明确列出辅料成分及可能的不良反应 ;医疗机构建立辅料过敏患者档案,对有乳糖不耐受、乙醇过敏等情况的患者,优先选择不含相关辅料的药品。调查显示,经过科普教育后,医生对辅料风险的关注度提升了 40% 。
药用辅料的安全是药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标准体系的完善和监管力度的加强,这些 “隐形成分” 将不再是药品安全的 “盲区”。未来,只有将辅料质量纳入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才能真正实现 “从原料药到成品” 的全链条安全保障,让每一种药品都经得起细节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