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行业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每周吃鱼达到这个数量,脑卒中的风险下降14%!越吃越聪明

2024-02-04 10:15757039健康网https://cancer.39.net/a/240201

四条腿不如两条腿的,两条腿不如没腿的。”

“话是这么说,但现在可不一定了,给你看看我才刷到的,太吓人了!”

“不会吧!专家不是一直推荐吃鱼吗?这怎么美国的研究还说吃鱼会导致癌症发生啊?”

“应该是真的吧!这都贴出来了这么多数据了,这以后鱼也不能吃了该怎么办啊?”

吴阿姨刚看完一篇文章被吓得够呛,这才有了上述对话。鱼肉一直以来都被广大群众视为补充营养的最优选,但美国一项研究却颠覆了大众认知,称吃鱼肉或增加癌症风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49万人研究:鱼肉中有致癌成分?鱼还能吃吗?

《癌症病因与控制》杂志上发表过一项研究,该研究共纳入49万余名受试者参与调查,分别收取了受试者的鱼类摄入、BMI、吸烟状况、种族等因素进行了统计。在随访的15.5年时间里,共有5034例黑色素瘤、3284例原位黑色素瘤发生。

通过分析发现,较高的鱼类摄入量与恶性黑色素瘤、原位黑色素瘤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关系。其中金枪鱼、非油炸鱼的摄入量关系最为显著,炸鱼摄入与恶性黑色素瘤呈负相关关系,与原位黑色素瘤无关。

很多人会疑惑,以前也吃鱼怎么现在就不行了呢?

研究人员推测与海洋污染相关,现阶段海洋环境受到了有毒化学混合物和进入海洋废弃物的共同影响,让海洋内的生物长期暴露于各种污染物、重金属污染下,这些有害物质会在鱼类体内蓄积。人在摄入这些鱼类后会让有害物质进入体内,进而引起健康问题出现。

不过这项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该研究仅发现了鱼类摄入与黑色素瘤发生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进行佐证。但我们也不能否认海洋问题的确存在,日常购买鱼类要选择正规超市、市场,相对来说安全性更有保障。

二、真正会致癌的,其实是这4种鱼

生活中我们真正需要注意的是这几种鱼,长期摄入可能会给人体健康带来较大的影响。

1、腌制的咸鱼

咸鱼在腌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亚硝酸盐,该物质会在胃内与蛋白质结合转换成亚硝胺。亚硝胺是明确的致癌物,长期接触会增加食管癌、肝癌、胃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风险。

2、生鱼片

生鱼片有较大的寄生虫感染风险,其中又以肝吸虫最为常见,一旦进入体内其会在肝脏内繁殖,诱发肝脏功能损伤,甚至会演变成肝癌。

3、过度油炸的鱼

过度油炸的鱼吃起来的确很香,但是其内里有苯并芘、自由基、杂环胺等有害物质,且鱼类的营养也会被破坏,长期摄入对健康不利。

4、甲醛鱼

甲醛可起到保鲜、防腐的作用,一些商家会违规在鱼内添加甲醛来延长保质期。但甲醛是明确的一类致癌物,接触后轻则引起过敏,重则会诱发白血病发生。日常购买鱼时发现鱼有刺鼻味道,且很易碎,就要警惕可能是甲醛鱼。

三、每周吃鱼达到这个数量,脑卒中的风险下降14%!

鱼内有丰富的蛋白质、B族维生素以及多种矿物质,且脂肪含量较低,经常吃鱼对预防血脂异常、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好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中指出,2017年我国约有310万居民死于饮食不合理,其中就包括鱼虾摄入不足等。研究发现,每日摄入鱼肉的量增加100g,可让脑卒中风险下降14%

无独有偶,英国剑桥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每周摄入2次鱼,对预防糖尿病肾病有好处。每周吃鱼不到1次的患者,出现蛋白尿的几率为18%,而每周吃鱼>1次的患者,蛋白尿的发生几率仅有4%。

此外,鱼类内的ω-3脂肪酸成分对预防结直肠癌有好处、DHA成分可促进神经网络形成,对脑细胞能起到修复作用。

吃鱼虽好,但吃不对不仅无法获益,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所以吃鱼时一定要记住以下3点:

1、吃鱼要适量

建议每周吃鱼的量保持在1-2次即可,摄入的量保持在300g以内即可,在吃鱼的同时也别忘记了其他的食物摄入,要保证膳食均衡。

2、不选巨型、鱼龄太大的鱼

体型越大、鱼龄越大的鱼,内里的甲基汞含量就越高,长期摄入对健康不利,日常要尽量避开这种类型。

3、鱼肉不能完全代替红肉

红肉和鱼肉能为身体提供的营养价值不同,所以日常不能完全只吃鱼或只吃红肉,而是要搭配着吃。建议每日摄入75~100g白肉、50~75g红肉

鱼肉是个很好的营养来源,那些所谓的吃鱼会引起癌症发生的研究多为观察性研究,更多是起到参考作用,不能因此而盲目拒绝吃鱼。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江苏省关于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高地行动方案(2026-2030年)
本方案自2026年1月1日起实施。各市人民政府、省各有关部门应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0评论2025-10-3032

细胞与基因治疗:一次治疗,终身治愈?医学正迎来“活药 ”革命
细胞与基因治疗代表的不仅是一系列新技术,更是一种治疗哲学的转变:从终身用药的“管理”,转向一剑封喉的“根治”。尽管前路漫漫,但它无疑为无数过去被视为绝症的患者,点亮了最炽烈的希望之光。我们正站在一个新时代的门槛上,亲眼见证医学从“修补”走向“重铸”的历史性跨越。

0评论2025-10-2937

自我药疗的陷阱:当心这些常见用药误区
安全用药,从正确认知开始。让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自我药疗,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0评论2025-10-2838

医药人的“续命”指南:在高压职场中科学养生
在医药这个充满使命感的行业,我们往往倾注所有精力关怀他人,却容易忽略自身。真正的专业,始于对自身健康的珍视。让我们从今日起,将这些科学的养生之道融入日常,在服务患者的同时,也给自己一份持久的健康保障。 记住:最好的医药人,既是专业的守护者,也是健康的践行者。

0评论2025-10-2756

当止痛药成为伤胃元凶:详解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胃肠风险
非甾体抗炎药是医学史上伟大的发明之一,但它们绝非无害的“糖丸”。充分了解其伤胃机制,识别自身风险,并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尤其是对高风险人群联合使用PPIs),是实现安全、有效镇痛的关键。在用药前,多一分了解与谨慎,就能多一分安全与保障。

0评论2025-10-2576

腰间的“炸弹”:解读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虽常见,但并不可怕。它更像是一个来自身体的严厉警告,提醒我们关注长期以来被忽视的腰椎健康。通过科学的认知、及时的治疗和持之以恒的预防,我们完全有能力与这颗腰间的“炸弹”和平共处,挺直腰板,享受无痛的生活。

0评论2025-10-2477

三十而「砺」:科学构筑你的健康、容颜与活力防线
三十岁以后的保养,是一场需要耐心与智慧的“系统工程”。它不再是单一的护肤或减肥,而是护肤、运动、养生三大支柱的协同作用。核心策略在于:对外,主动防御与修护(护肤+防晒);对内,积极建设与维护(运动+营养+睡眠)。请将这份指南作为你的行动地图,持之以恒,你将会收获的不仅是不老的容颜,更是一具强健、充满活力的身体和一颗从容平和的内心。

0评论2025-10-2377

科学制造热量缺口:不挨饿、不反弹的减肥核心算法
当你不再与饥饿和欲望对抗,而是开始运用知识与智慧,你便真正地从食物的囚徒,蜕变为了身体的主人。现在,拿起你的“计算器”,开始建造属于你的、可持续的健康身材吧

0评论2025-10-2295

内源修复:源自人体工学的两个“自疗”处方
将这些基于人体结构与生理的智慧融入日常,您便拥有了两位随身携带的“康复师”,在不经意间,完成对身心的系统性维护与升级。

0评论2025-10-2179

“微养生”:融入日常的健康投资,效果惊人
养生真谛:贵在坚持,乐在其中

0评论2025-10-2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