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行业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每周吃鱼达到这个数量,脑卒中的风险下降14%!越吃越聪明

2024-02-04 10:15684039健康网https://cancer.39.net/a/240201

四条腿不如两条腿的,两条腿不如没腿的。”

“话是这么说,但现在可不一定了,给你看看我才刷到的,太吓人了!”

“不会吧!专家不是一直推荐吃鱼吗?这怎么美国的研究还说吃鱼会导致癌症发生啊?”

“应该是真的吧!这都贴出来了这么多数据了,这以后鱼也不能吃了该怎么办啊?”

吴阿姨刚看完一篇文章被吓得够呛,这才有了上述对话。鱼肉一直以来都被广大群众视为补充营养的最优选,但美国一项研究却颠覆了大众认知,称吃鱼肉或增加癌症风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49万人研究:鱼肉中有致癌成分?鱼还能吃吗?

《癌症病因与控制》杂志上发表过一项研究,该研究共纳入49万余名受试者参与调查,分别收取了受试者的鱼类摄入、BMI、吸烟状况、种族等因素进行了统计。在随访的15.5年时间里,共有5034例黑色素瘤、3284例原位黑色素瘤发生。

通过分析发现,较高的鱼类摄入量与恶性黑色素瘤、原位黑色素瘤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关系。其中金枪鱼、非油炸鱼的摄入量关系最为显著,炸鱼摄入与恶性黑色素瘤呈负相关关系,与原位黑色素瘤无关。

很多人会疑惑,以前也吃鱼怎么现在就不行了呢?

研究人员推测与海洋污染相关,现阶段海洋环境受到了有毒化学混合物和进入海洋废弃物的共同影响,让海洋内的生物长期暴露于各种污染物、重金属污染下,这些有害物质会在鱼类体内蓄积。人在摄入这些鱼类后会让有害物质进入体内,进而引起健康问题出现。

不过这项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该研究仅发现了鱼类摄入与黑色素瘤发生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进行佐证。但我们也不能否认海洋问题的确存在,日常购买鱼类要选择正规超市、市场,相对来说安全性更有保障。

二、真正会致癌的,其实是这4种鱼

生活中我们真正需要注意的是这几种鱼,长期摄入可能会给人体健康带来较大的影响。

1、腌制的咸鱼

咸鱼在腌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亚硝酸盐,该物质会在胃内与蛋白质结合转换成亚硝胺。亚硝胺是明确的致癌物,长期接触会增加食管癌、肝癌、胃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风险。

2、生鱼片

生鱼片有较大的寄生虫感染风险,其中又以肝吸虫最为常见,一旦进入体内其会在肝脏内繁殖,诱发肝脏功能损伤,甚至会演变成肝癌。

3、过度油炸的鱼

过度油炸的鱼吃起来的确很香,但是其内里有苯并芘、自由基、杂环胺等有害物质,且鱼类的营养也会被破坏,长期摄入对健康不利。

4、甲醛鱼

甲醛可起到保鲜、防腐的作用,一些商家会违规在鱼内添加甲醛来延长保质期。但甲醛是明确的一类致癌物,接触后轻则引起过敏,重则会诱发白血病发生。日常购买鱼时发现鱼有刺鼻味道,且很易碎,就要警惕可能是甲醛鱼。

三、每周吃鱼达到这个数量,脑卒中的风险下降14%!

鱼内有丰富的蛋白质、B族维生素以及多种矿物质,且脂肪含量较低,经常吃鱼对预防血脂异常、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好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中指出,2017年我国约有310万居民死于饮食不合理,其中就包括鱼虾摄入不足等。研究发现,每日摄入鱼肉的量增加100g,可让脑卒中风险下降14%

无独有偶,英国剑桥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每周摄入2次鱼,对预防糖尿病肾病有好处。每周吃鱼不到1次的患者,出现蛋白尿的几率为18%,而每周吃鱼>1次的患者,蛋白尿的发生几率仅有4%。

此外,鱼类内的ω-3脂肪酸成分对预防结直肠癌有好处、DHA成分可促进神经网络形成,对脑细胞能起到修复作用。

吃鱼虽好,但吃不对不仅无法获益,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所以吃鱼时一定要记住以下3点:

1、吃鱼要适量

建议每周吃鱼的量保持在1-2次即可,摄入的量保持在300g以内即可,在吃鱼的同时也别忘记了其他的食物摄入,要保证膳食均衡。

2、不选巨型、鱼龄太大的鱼

体型越大、鱼龄越大的鱼,内里的甲基汞含量就越高,长期摄入对健康不利,日常要尽量避开这种类型。

3、鱼肉不能完全代替红肉

红肉和鱼肉能为身体提供的营养价值不同,所以日常不能完全只吃鱼或只吃红肉,而是要搭配着吃。建议每日摄入75~100g白肉、50~75g红肉

鱼肉是个很好的营养来源,那些所谓的吃鱼会引起癌症发生的研究多为观察性研究,更多是起到参考作用,不能因此而盲目拒绝吃鱼。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育儿补贴时代来临!每年3600元背后的生育革命与健康产业新机遇
当纸尿裤价格持续上涨、早教班费用动辄过万的今天,这每月300元的补贴承载着国家对低生育率危机的应对,也折射出中国家庭养育成本的社会化共担之路。

0评论2025-08-0229

中药配伍禁忌:“药对” 背后的安全准则与临床实践
中药配伍禁忌是中医药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不能盲目突破,也不应机械规避。随着现代科技对禁忌机制的深入解析,传统禁忌体系正从 “经验总结” 向 “科学验证” 升级。未来,只有将古籍记载与现代研究相结合,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灵活应用,才能让中药配伍既保证安全,又发挥最大疗效,为中医药的传承创新提供安全保障。

0评论2025-07-3135

儿童用药剂量:精准化背后的医药挑战与改进方向
儿童用药剂量的精准化,是医药领域 “以患者为中心” 理念的具体体现。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剂型技术的进步和临床管理的完善,未来有望实现从 “估算” 到 “精准计算” 的转变,让每一位儿童都能获得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这不仅需要医药行业的努力,也需要家长在给儿童用药时主动咨询医生或药师,共同守护儿童的用药安全。

0评论2025-07-2939

感官替代技术:当神经重塑为残障人士打开“新感官”之门
正如神经科学家苏珊·巴里所说:“大脑从不在意信号来自哪个感官,它只在意能否读懂世界的语言。”而感官替代技术,正是为残障者翻译世界语言的“桥梁工程师”。

0评论2025-07-2554

医保+商保联动破局,中国创新药支付瓶颈这样破解
这场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在基本医保覆盖95%人口的坚实基础上,让每一个生命面对疾病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扇希望之门。

0评论2025-07-1962

三伏天灸正当时:传统智慧遇上现代科技,冬病夏治有妙招
中医的智慧从不困守于古籍,艾草的香气也从未淡出岭南的夏天。当鲍姑的红脚艾在越秀山风中摇曳千年,当AI算法解析着经络的奥秘,我们看见一种文明的力量——它既能深扎传统的土壤,亦敢舒展新生的枝芽。真正的传承,是让古老智慧活在当代人的健康日常里。

0评论2025-07-16286

中医智慧:千年传承的现代健康密码
经典方创新:如“健脾祛湿茶”融合古方与现代萃取技术,提升吸收率6。

0评论2025-07-16259

甲状腺功能异常如何分辨?一文读懂甲减与甲亢的关键区别
甲状腺,这个位于颈部前方的蝴蝶状小腺体,是人体的“新陈代谢引擎”。

0评论2025-07-14384

高度近视防控新策略:科学干预助力守护清晰视界
当下,随着基因编辑、人工视网膜等技术的突破,人类终将攻克近视顽疾。而此刻,**建立“光学矫正+行为管理+医学监测”三维体系**,将眼轴年增长控制在0.2mm内,便是守住光明的务实之举。每一

0评论2025-07-10702

健康科普“排雷”进行时:2025医药信息传播的破与立
当上海某三甲医院专家以“科普视频”推销千元保健品时,国家卫健委的监管重锤已悄然落下——这场医疗信任保卫战,正重塑14亿人的健康信息生态。

0评论2025-07-08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