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疼、关节痛、肌肉酸痛……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服用一片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来缓解。这类药物效果显著,应用广泛,但其背后隐藏的胃肠道损伤风险却常常被忽略。了解其作用机制与正确的防范措施,至关重要。
核心机制:为何“止痛药”会伤胃?
非甾体抗炎药的胃肠毒性,根源在于其作用机制——抑制环氧化酶(COX)。
两种关键的COX酶:
COX-1:是一种“管家酶”,在人体内持续存在。它在胃黏膜中能促进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负责增加胃黏液和碳酸氢盐的分泌、维持胃黏膜血流,从而构建起一道坚实的胃黏膜保护屏障。
COX-2:是一种“诱导酶”,主要在炎症、疼痛部位被大量产生,介导疼痛、发热和炎症反应。
NSAIDs的双刃剑效应:
传统的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萘普生、双氯芬酸钠)通常非选择性地同时抑制COX-1和COX-2。它们在有效抑制COX-2,达到解热镇痛抗炎效果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抑制了胃内的COX-1。
这导致保护性的前列腺素合成大幅减少,胃黏膜屏障被削弱。其后果是:胃酸和胃蛋白酶可以直接攻击胃壁。
黏膜血流减少,修复能力下降。
最终可能引发从糜烂、溃疡到出血、穿孔等一系列胃肠道并发症。
高风险人群:哪些人需要格外警惕?
并非所有人服用NSAIDs的风险都一样高。以下因素会显著增加胃肠道损伤的风险:
既往有胃溃疡或消化道出血史(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高龄(年龄>65岁)。
大剂量或长期使用NSAIDs。
同时服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
同时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利伐沙班)。
感染幽门螺杆菌。
医药指南:如何安全使用,有效预防?
遵循“最低有效剂量,最短疗程”原则:
能外用则不口服,能短期则不长期。避免超说明书剂量服用。餐后服用,减少刺激:
与食物同服或餐后服用,可以减轻药物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但这并不能阻止前列腺素减少带来的系统性损伤。因此,这只是一个辅助方法,不能完全规避风险。换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
对于高风险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选择性更高的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依托考昔)。这类药物主要抑制COX-2,对COX-1影响很小,因此胃肠道安全性显著优于传统NSAIDs。(注意:此类药物有心血管风险,需在医生评估后使用)联合使用胃黏膜保护剂:
这是对高风险患者最核心的预防策略。常用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s):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埃索美拉唑。它们是预防NSAIDs相关溃疡的首选药物,通过强效抑制胃酸分泌,为黏膜修复创造环境。
前列腺素类似物:如米索前列醇,直接补充被抑制的前列腺素,但副作用(如腹泻、腹痛)较常见。
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抑酸作用弱于PPIs,适用于风险较低的情况。
根除幽门螺杆菌:
对于需要长期服用NSAIDs且幽门螺杆菌检测呈阳性的患者,先进行根除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后续发生溃疡和出血的风险。
何时必须就医?
服用NSAIDs期间,若出现以下 “警报信号” ,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呕血或咖啡样呕吐物。
黑便(像柏油一样黏稠发亮)。
持续性的胃痛、腹痛,且性质发生改变或加剧。
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贫血症状。
结论
非甾体抗炎药是医学史上伟大的发明之一,但它们绝非无害的“糖丸”。充分了解其伤胃机制,识别自身风险,并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尤其是对高风险人群联合使用PPIs),是实现安全、有效镇痛的关键。在用药前,多一分了解与谨慎,就能多一分安全与保障。
医药提醒:本文旨在科普医药知识,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用药前请咨询医生或药师,并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