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行业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一躺下就头晕当心耳石症?6类人是高危者!

2023-06-25 15:0817860家庭医生https://www.familydoctor.com.c

头晕人们第一时间想到低血糖或低血压,但也有一大部分原因在于耳石症。之所以人能掌握机体平衡,主要得益于内耳。内耳中有耳石膜,上面分布众多碳酸钙的结晶;但由于耳部疾病、退行性病变、受到外伤等而造成耳石脱落,从而导致眩晕。

耳石症所致眩晕有怎样的特征?

第一,处于特定体位时突然出现眩晕,如低头或抬头、头偏向一侧、半夜突然翻身、早晨起床时。姿势维持不变或是头部相对静止时,眩晕感也随之消失。第二,眩晕持续时间短,仅几秒到几分钟左右。第三,能自愈,一般几天或几周内就能好转。

哪些人易患上耳石症?

1、超过40岁者

耳石症常见于40~60岁的人群,可能跟前庭慢性缺血相关。随着年龄增长,内耳局部结构逐渐老化或退化,耳石易从原来的位置上掉落。

2、前庭神经炎者

由于病毒感染而诱发前庭神经炎,往往伴有耳石症;前庭耳石器水肿同样也会造成小晶体脱落。一般情况下,前庭神经炎发作12个月内易出现耳石症。

3、外伤或手术者

由于外伤或车祸而使得大脑或耳朵受到损伤;坐车时汽车突然减速或加速而造成颈部损伤,这些因素均会导致耳石脱落,诱发耳石症。

4、有偏头痛者

相当一部分耳石症者伴有偏头痛。耳石症的常见症状是前庭性偏头痛,往往伴有位置性眩晕。

5、骨质疏松者

骨质疏松是造成耳石脱落的常见原因之一。因为耳石内含有碳酸钙结晶,一旦出现骨质疏松,局部结构就会发生改变,提升耳石症发生风险。

6、压力大和体质虚弱者

持续背负着较大压力、过度疲劳、缺乏睡眠等,均会使得内耳小动脉出现痉挛和缺血,从而引发耳石症。另外,长时间维持不良头位姿势、一直低头玩手机或电脑,易造成内耳血管痉挛和细胞缺血,导致耳石易脱落。

温馨提示

耳石症属于良性疾病,一般2~4周内眩晕感就能消失。若持续无法自愈,翻身时出现短暂性头晕,还需尽早去耳鼻喉科做检查,在医生指导下用能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可减轻头晕和呕吐。必要时还需采取手法复位,但必须由专业医生操作。经多次复位后效果并不理想,应考虑手术治疗,如迷路切除术、半规管填塞等。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跨越“死亡之谷”:中国创新药械商业化破局之道
跨越“死亡之谷”,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企之责。它需要产业各方达成共识,以长期主义的眼光,共同构建一个认可创新价值、分担创新风险、共享创新成果的健康生态。只有当最前沿的科技能够顺畅地抵达最需要的患者,中国的医药创新才真正完成了它的使命,实现了从“量”到“质”的惊险一跃。

0评论2025-10-3031

疫苗新纪元:从预防感染到“定制”免疫,人类如何用科技构建健康防火墙?
如何让最前沿的疫苗技术以可负担的价格,惠及全球每一个角落,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道德与政治考验。

0评论2025-10-2937

药物副作用:认识、应对与正确管理
正确认识和管理药物副作用,是安全有效用药的重要环节。让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药物治疗,在获得疗效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用药安全。

0评论2025-10-2843

家庭药箱管理指南:安全用药的科学之道
让我们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家庭药箱,为家人健康筑起一道安全防线。

0评论2025-10-2758

抗生素:战争与和平——揭秘人体微生态的攻防战
抗生素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伟大发现,但它们更像是需要谨慎使用的"精密武器",而非随意取用的"万能工具"。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我们要意识到这不仅是与致病菌的战争,更是对人体内部生态系统的一次重大干预。只有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并在治疗后积极重建微生态平衡,我们才能在这场永不停息的攻防战中,既赢得眼前的战役,又守住长远的健康和平。

0评论2025-10-2575

高度近视:不仅仅是度数高,更是一颗眼内的“定时炸弹””
高度近视,是一个需要终身管理的慢性眼病。它要求我们从一个被动的“配镜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眼健康管理者”。通过科学的控制手段、定期的专业检查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完全有能力看住这颗“定时炸弹”,守护住珍贵的视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失明风险。

0评论2025-10-2477

告别“熊猫眼”:一份针对黑眼圈的医学级综合解决方案
对抗黑眼圈是一场需要耐心与智慧的“持久战”。成功的关键在于 “先精准分型,再靶向护理” 。通过结合科学护肤、健康生活习惯,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美帮助,你完全可以有效淡化“熊猫眼”,重现明亮双眸。

0评论2025-10-2380

我适合做激光近视手术吗?一份全面自我评估指南
清晰视力是宝贵的礼物,而通往这份礼物的道路需要你用理性与科学铺就。愿你在这条路上,步步踏实,最终拥抱那个清晰明亮的世界。

0评论2025-10-2271

身体自愈力:两个被科学验证的日常「微养生」处方
养生并非复杂的工程,而是将科学的智慧转化为日复一日的温柔坚持。通过这些精准的自我干预,您正主动为长久的健康注入稳固的基石。

0评论2025-10-2185

“药”素融合:源自医药智慧的日常养生法
将医药智慧化为日常行动,让养生成为一种科学、从容的生活方式,这便是对自己最负责任的健康投资。

0评论2025-10-2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