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人们第一时间想到低血糖或低血压,但也有一大部分原因在于耳石症。之所以人能掌握机体平衡,主要得益于内耳。内耳中有耳石膜,上面分布众多碳酸钙的结晶;但由于耳部疾病、退行性病变、受到外伤等而造成耳石脱落,从而导致眩晕。
耳石症所致眩晕有怎样的特征?
第一,处于特定体位时突然出现眩晕,如低头或抬头、头偏向一侧、半夜突然翻身、早晨起床时。姿势维持不变或是头部相对静止时,眩晕感也随之消失。第二,眩晕持续时间短,仅几秒到几分钟左右。第三,能自愈,一般几天或几周内就能好转。
哪些人易患上耳石症?
1、超过40岁者
耳石症常见于40~60岁的人群,可能跟前庭慢性缺血相关。随着年龄增长,内耳局部结构逐渐老化或退化,耳石易从原来的位置上掉落。
2、前庭神经炎者
由于病毒感染而诱发前庭神经炎,往往伴有耳石症;前庭耳石器水肿同样也会造成小晶体脱落。一般情况下,前庭神经炎发作12个月内易出现耳石症。
3、外伤或手术者
由于外伤或车祸而使得大脑或耳朵受到损伤;坐车时汽车突然减速或加速而造成颈部损伤,这些因素均会导致耳石脱落,诱发耳石症。
4、有偏头痛者
相当一部分耳石症者伴有偏头痛。耳石症的常见症状是前庭性偏头痛,往往伴有位置性眩晕。
5、骨质疏松者
骨质疏松是造成耳石脱落的常见原因之一。因为耳石内含有碳酸钙结晶,一旦出现骨质疏松,局部结构就会发生改变,提升耳石症发生风险。
6、压力大和体质虚弱者
持续背负着较大压力、过度疲劳、缺乏睡眠等,均会使得内耳小动脉出现痉挛和缺血,从而引发耳石症。另外,长时间维持不良头位姿势、一直低头玩手机或电脑,易造成内耳血管痉挛和细胞缺血,导致耳石易脱落。
温馨提示
耳石症属于良性疾病,一般2~4周内眩晕感就能消失。若持续无法自愈,翻身时出现短暂性头晕,还需尽早去耳鼻喉科做检查,在医生指导下用能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可减轻头晕和呕吐。必要时还需采取手法复位,但必须由专业医生操作。经多次复位后效果并不理想,应考虑手术治疗,如迷路切除术、半规管填塞等。
过期药品的处理:被忽视的安全隐患与规范路径
过期药品的处理看似小事,实则关系到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随着回收体系的完善和公众意识的提升,这些 “失效的药品” 将得到规范处置,不再成为隐藏的安全隐患。未来,只有将过期药品管理纳入常态化、制度化轨道,才能实现从 “被动清理” 到 “主动防控” 的转变,为医药安全筑牢最后一道防线。
0评论2025-07-3136
药用辅料:药品安全的 “隐形基石” 与潜在风险
药用辅料的安全是药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标准体系的完善和监管力度的加强,这些 “隐形成分” 将不再是药品安全的 “盲区”。未来,只有将辅料质量纳入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才能真正实现 “从原料药到成品” 的全链条安全保障,让每一种药品都经得起细节的检验。
0评论2025-07-2943
医疗影像中的 “隐形误差”:被忽视的诊断盲区与破局之道
医疗影像诊断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那些 “隐形误差” 不应成为被忽视的医疗盲区。随着 AI 辅助诊断的普及、人才培训体系的完善和质控流程的标准化,影像诊断正从 “经验依赖” 迈向 “精准可控”。未来,只有将误差防控纳入医疗质量核心指标,构建 “技术 + 人才 + 流程” 的三位一体防护网,才能让 “医生的第二双眼睛” 看得更清、更准,为每一份诊断报告注入更坚实的信任基石。
0评论2025-07-2555
三伏天里的中医新浪潮:当千年智慧遇见现代生活
从政策护航到科技加持,从人才培养到社区服务创新,中医药正焕发新的生机。三伏天是调养身体的宝贵时机,借助专业中医的力量,科学运用三伏贴等传统智慧,可以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了解时事,选择规范机构,让千年中医智慧更好地服务于您的健康生活
0评论2025-07-1672
揭开罕见病的神秘面纱:从认知到诊疗的艰难探索
罕见病患者不应被遗忘在医疗的角落。我们需要以更多的关注、更先进的技术、更完善的政策,共同为他们打开希望之门,让这些隐匿在人群中的患者能够在温暖与关怀中,勇敢面对疾病,重新拥抱生活。
0评论2025-07-1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