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行业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奥司他韦如何重回“顶流”?

2023-03-16 10:484920米内网原创米内零售观察

12月抢布洛芬、1月抢蒙脱石散、2月抢奥司他韦……有网友吐槽,最近不是在抢药就是在去抢药的路上。


近期,北京、上海、浙江、天津等多地的“甲流”进入高发期,各地通报病例数明显增加,甲流防治“神药”奥司他韦也成了抢购的热门对象,甚至出现紧缺、断货的情况,并数次登上了网络热搜。


随着奥司他韦重回舆论焦点,回顾这一“神药”的“封神”之路,跌宕波折中确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01“封神”之路:“可威”跃升“顶流”


众所周知,奥司他韦在甲流、乙流治疔方面被推荐为抗流感首选药,因此被大众熟知和周期性密切关注,每逢流感来袭,往往因“抢药”而出圈。


但这个药品并不是一开始就受到市场认可和民众追捧的,在“封神”之前,它也坐过一段时间的“冷板凳”。


据了解,奥司他韦原本是由著名制药公司“罗氏”研发所得,1998 年,奥司他韦获得了美国专利并于次年在瑞典首次推出,随后进入加拿大,欧盟以及美国市场。


但上市后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首先,新药以处方药上市,无法进行广告宣传;再加上价格贵以及人们应对流感的传统思维,一开始并没能迅速打开知名度,罗氏公司只能从流感的科普教育做起。


在2003年SARS 期间,有群众获得消息称 SARS 的元凶可能为禽流感病毒。而当时奥司他韦是唯一已知对禽流感病毒有效果的药物,消息一出,还一度引起广州等地哄抢药物,奥司他韦的销量大幅上涨,后续调查发现该药物并不具有治疗 SARS 的效力,这一事件虽平稳度过,但也让奥司他韦的争议日益加剧。


直到2005年禽流感疫情席卷全球时,罗氏原研的奥司他韦“达菲”一战成名。彼时,为了满足全球的救治需求,罗氏同意对外开放部分仿制药的生产授权,而曾为罗氏提供奥司他韦原料药的东阳光集团和上海医药便成为了国内唯二的两家被授权企业。


拿到授权的东阳光于2008 年创造性地推出了一个剂型——颗粒剂,这更方便一岁以下的儿童服用,使用药剂量也更加可控。颗粒剂型的奥司他韦成为世界独家专利,这更是奠定了东阳光后来在流感药市场上一骑绝尘的基石。而这个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就是后来大家熟知的“可威”。


2016-2019年,流感病毒肆虐,国内流感人数增加,奥司他韦也在此期间走完了登顶之路。据米内网数据显示,东阳光药在这三年间业绩增长了600%。


“可威”的巅峰时期是在2019年,据了解,当年东阳光药的总营收为69.48亿元,其中“可威”颗粒剂型与胶囊剂型合计贡献了59.39亿元的收入,占总营收的95.4%。磷酸奥司他韦颗粒销售额约43亿元,磷酸奥司他韦胶囊销售额超16亿元。奥司他韦品类为东阳光药贡献了近60亿元的销售额。


不仅如此,在成本更低的合成工艺等优势下,国内的奥司他韦“可威”后来还反超了原研的罗氏“达菲”,一度占据国内90%的市场份额。


而依靠“可威”打天下的东阳光药也于2015年完成港股上市,并始终占据着流感药市场的大半江山。


据米内网数据,2019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以及中国城市实体药店的奥司他韦合计销售额超65亿元,其中东阳光药的“可威”占据约90%市场份额。


至此,国产奥司他韦“可威”顺利跃升“顶流”,每逢冬春季节流感高发时,名为“可威”的药品总能引起民众的注意,频频破圈。


02 三年低迷:环境变化叠加竞争激烈


时也命也,当初“可威”的封神之路少不了国内流感频发的客观因素,但后来,一场疫情席卷全球,对抗新冠肺炎成为流行病防治的头等大事。


2020-2021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严格的防控措施使得流感病例减少;再加上民众纷纷居家不外出,社会人口流动降低,流感一直处于低流行状态,奥司他韦“可威”的销售额应声急剧下滑。


据米内网数据,2020年东阳光药的奥司他韦销售额大幅下滑至20.68亿元;2021年又大幅缩水,销售额仅有5.55亿元,同比下滑七成,销售额已不及2019年的1/10。


不仅如此,当家人的离世也让市场对“可威”的信心有所下降。2020年11月6日,东阳光实际控制人、创始人张中能因病逝世的噩耗传出。数日后,东阳光发布权益变动公告称,原实际控制人之一张中能逝世后将由其子张寓帅继承其权益,张寓帅与其母郭梅兰共同成为东阳光药的实际控制人。


时间来到2022年上半年,得益于前两年的努力,疫情处于相对低流行状态,终端医疗机构的整体人流量、诊疗活动数量、处方量有明显恢复,同时叠加南方多个省份发布的流感预警,“可威”的销量有所回暖。根据东阳光药财报,“可威”2022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回升至10.06亿元,占总营收的77.8%。


除了大环境的客观因素影响,近年来,奥司他韦仿制药赛道更加拥挤。过去一枝独秀的“可威”受到更多医药工业的竞争冲击,一家独大的市场局面或将重塑。


目前奥司他韦在国内有30个批准文号,涉及东阳光药、双鹭药业、一品红制药、博瑞制药、科伦药业、倍特药业、石药欧意等企业。东阳光药长期盘踞的奥司他韦市场,已成为众多竞争对手想要分食的“大蛋糕”。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可威”的厂家东阳光药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在集采中报出了“0.99元/片”的最低价,想采取以价换量的策略,保住“可威”的市场份额。


据了解,在第七批国家药品集采中,奥司他韦胶囊竞标企业超过10家,中标者除东阳光药外,还有华海药业、科伦药业、齐鲁制药等。而东阳光药祭出0.99元/片的“地板价”,降幅高达91%,远超第七批集采48%的平均降幅,将科伦药业1.496元/片的报价远远甩出身后。


第七批集采结果已于2022年11月1日正式实施,“可威”以价换量的策略实效如何尚待验证。如今第八批集采按下启动键,奥司他韦干混悬剂被纳入药品目录。


截至目前,奥司他韦干混悬剂有7家企业参与竞争,包括东阳光药业、博瑞制药、倍特药业等。东阳光药将采取何种打法稳固“霸主”地位,对其未来的市场占有率影响深远,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奥司他韦的行业格局。


03重回“顶流”:偿还“免疫债”


当前,甲流的突然爆发导致销售低迷了三年的奥司他韦重回“顶流”位置,该药品一时陷入短缺状态,“抢药”重新回到舆论焦点。


若深究最近多地出现奥司他韦断货的原因,最根本的也是在于过去三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流感一直处于低流行状态。


需求决定产能,长期的低迷直接影响了各个药企对奥司他韦产能的研判。


到这里,事情似乎形成了一个闭环。三年疫情导致奥司他韦销售低迷,市场反馈冷淡,厂家和药店终端为了减轻库存压力,存货不多,因此市场上流通的奥司他韦长期处在一个较低的数量区间内。


而这次2023年春季的“甲流”如此严重,也是因为三年疫情,导致人们对流感的免疫力下降,如今在偿还“免疫债”。


据南京鼓楼医院儿科副主任王进雅介绍,免疫债,又称免疫差距。指实施NPIs (戴口罩、保持手卫生、保持社交距离等)后人群病原体免疫刺激缺乏,易感人群增加导致群体免疫水平较疫情前下降。人的免疫系统需要有适当的病原进行刺激,疫情期间一直戴口罩,局部的呼吸道的免疫力是降低的,摘下口罩后会比原来更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


换言之,大疫三年,人们长期戴口罩、保持卫生,直接接触到的细菌减少,“敌人”少了,就容易“松懈”,由此身体对抗的免疫力就会下降。


眼下,奥司他韦重回“顶流”是有目共睹的,但这种被热捧的情况会持续多久,也未可知。毕竟,抢药情绪只是一时的,随着一批批感染人群的康复,甲流也会慢慢平复,奥司他韦未来仍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


目前来看,对于奥司他韦的市场竞争格局,短期内东阳光药的市场领先优势还将继续保持。不过,随着奥司他韦药品获批企业的增多,以及创新药的加入、预防手段的干预,未来市场供应格局也会逐步向多元化发展。


而如何差异化布局有竞争力的管线,积极寻找外部合作机会,着手创新,也是各大连锁在药店市场争得一席之地的重要法宝。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桥本甲状腺炎医药指南:6大要点破解“不死的癌症”
桥本甲状腺炎需以左甲状腺素为终身治疗基石,结合精准营养管理降低抗体活性。未来干细胞疗法若突破免疫耐受难题,或为“根治”带来新希望710。

0评论2025-08-0230

过期药品的处理:被忽视的安全隐患与规范路径
过期药品的处理看似小事,实则关系到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随着回收体系的完善和公众意识的提升,这些 “失效的药品” 将得到规范处置,不再成为隐藏的安全隐患。未来,只有将过期药品管理纳入常态化、制度化轨道,才能实现从 “被动清理” 到 “主动防控” 的转变,为医药安全筑牢最后一道防线。

0评论2025-07-3132

药用辅料:药品安全的 “隐形基石” 与潜在风险
药用辅料的安全是药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标准体系的完善和监管力度的加强,这些 “隐形成分” 将不再是药品安全的 “盲区”。未来,只有将辅料质量纳入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才能真正实现 “从原料药到成品” 的全链条安全保障,让每一种药品都经得起细节的检验。

0评论2025-07-2942

医疗影像中的 “隐形误差”:被忽视的诊断盲区与破局之道
医疗影像诊断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那些 “隐形误差” 不应成为被忽视的医疗盲区。随着 AI 辅助诊断的普及、人才培训体系的完善和质控流程的标准化,影像诊断正从 “经验依赖” 迈向 “精准可控”。未来,只有将误差防控纳入医疗质量核心指标,构建 “技术 + 人才 + 流程” 的三位一体防护网,才能让 “医生的第二双眼睛” 看得更清、更准,为每一份诊断报告注入更坚实的信任基石。

0评论2025-07-2551

7月医药五大突破:国产无镍支架改写国际标准,细胞治疗指南落地
从定义无镍支架国际标准到破解创新药支付瓶颈,中国医药正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双轨并进,让全球领先疗法更快惠及患者。

0评论2025-07-2358

7月中国医药创新双突破:无镍支架全球首秀,医保双目录破解支付瓶颈*
7月中国医药创新呈现“技术+支付”双轮驱动:无镍支架改写国际标准、双目录破解高值药可及性瓶颈、TIL指南推动细胞治疗标准化。

0评论2025-07-2367

数字处方崛起:当药片变成代码,百亿级“数字药”重塑医疗生态
杭州某科技园灯火通明,程序员们正在调试糖尿病管理程序的AI引擎**。大屏显示实时数据:今日新增激活处方1.2万份,超过二甲双胍的处方量。

0评论2025-07-1980

细胞治疗“天价困局”破冰:百万元抗癌针开启平民化之路
当120万元的治疗费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中国细胞治疗产业正加速驶入平民化轨道。从富豪专属到普惠医疗的蜕变中,那些曾被价格挡在生命之门外的患者,终于听见希望叩响门环的声音。

0评论2025-07-19122

三伏天里的中医新浪潮:当千年智慧遇见现代生活
从政策护航到科技加持,从人才培养到社区服务创新,中医药正焕发新的生机。三伏天是调养身体的宝贵时机,借助专业中医的力量,科学运用三伏贴等传统智慧,可以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了解时事,选择规范机构,让千年中医智慧更好地服务于您的健康生活

0评论2025-07-1670

​ 揭开罕见病的神秘面纱:从认知到诊疗的艰难探索
罕见病患者不应被遗忘在医疗的角落。我们需要以更多的关注、更先进的技术、更完善的政策,共同为他们打开希望之门,让这些隐匿在人群中的患者能够在温暖与关怀中,勇敢面对疾病,重新拥抱生活。

0评论2025-07-1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