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成年人均做过噩梦,噩梦逼真又生动,使得人们一瞬间快速惊醒、全身冒冷汗,以至于影响了好几天的情绪。偶尔一两次做噩梦没有问题,但经常做噩梦需引起重视。
经常做噩梦可能是哪些原因?
1、睡眠呼吸暂停
在睡眠过程中呼吸突然暂停几秒钟,同时伴有夜间打呼噜、白天嗜睡,医学上称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这是常见的睡眠呼吸疾病。由于呼吸突然停止而突然感觉到胸闷,大脑缺氧,进而做噩梦。
2、睡眠不足
睡眠状态突然被打断,再次进入睡眠时易做噩梦;做噩梦使得人们越来越难以入睡。
3、抑郁
精神上受到强烈刺激,如失恋或失业、离婚等,易出现抑郁和焦虑等情绪,从而出现做噩梦的情况。工作繁忙或经济窘迫而加大所承受的压力,使得人们精神高度紧绷,同样睡觉时易做噩梦。
4、可能是偏头痛
大部分人偏头痛发作前一周或一个月总是做噩梦,尤其是攻击性或愤怒的噩梦,原因在于偏头痛会造成大脑发生多种变化。
5、心脏病
噩梦和心脏病之间紧密相关,心脏病者易出现呼吸问题,降低大脑供氧量,进而做噩梦。特别是心律不齐者、胸痛胸闷者做噩梦的风险高。
6、服用药物
噩梦与服用的药物相关,尤其是扩张血管的药物,打破大脑中部分化学物质平衡,从而出现做噩梦的情况。
如何才能降低做噩梦频率?
1、睡前不吃任何食物
吃夜宵、睡前吃太多零食或烧烤类,可使得大脑异常活跃,易造成入睡困难,即使睡着后也易做梦。
2、想让自己开心的事
睡觉前要多想一想让自己开心或幸福的事,尽量让自己的情绪偏向于乐观。不能看可怕的内容,如恐怖片、负面消息等。
3、写日记
以写日记的方式释放不良情绪,避免因为烦心事而扰乱夜间睡眠。写日记有利于解压,防止夜间做噩梦。
温馨提示
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才能更好的解决做噩梦问题,保证按时起床,按时入睡。睡觉前不能喝酒,以免整夜烦躁不安、易惊醒;睡前可以喝杯热牛奶或花草茶,帮助稳定情绪,利于入睡。听一听白噪音,如流水声、下雨声和风吹声,既能平静情绪,又能减少做噩梦的次数。注意,做噩梦问题一直无法缓解,还需积极就医。
过期药品的处理:被忽视的安全隐患与规范路径
过期药品的处理看似小事,实则关系到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随着回收体系的完善和公众意识的提升,这些 “失效的药品” 将得到规范处置,不再成为隐藏的安全隐患。未来,只有将过期药品管理纳入常态化、制度化轨道,才能实现从 “被动清理” 到 “主动防控” 的转变,为医药安全筑牢最后一道防线。
0评论2025-07-3136
药用辅料:药品安全的 “隐形基石” 与潜在风险
药用辅料的安全是药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标准体系的完善和监管力度的加强,这些 “隐形成分” 将不再是药品安全的 “盲区”。未来,只有将辅料质量纳入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才能真正实现 “从原料药到成品” 的全链条安全保障,让每一种药品都经得起细节的检验。
0评论2025-07-2943
医疗影像中的 “隐形误差”:被忽视的诊断盲区与破局之道
医疗影像诊断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那些 “隐形误差” 不应成为被忽视的医疗盲区。随着 AI 辅助诊断的普及、人才培训体系的完善和质控流程的标准化,影像诊断正从 “经验依赖” 迈向 “精准可控”。未来,只有将误差防控纳入医疗质量核心指标,构建 “技术 + 人才 + 流程” 的三位一体防护网,才能让 “医生的第二双眼睛” 看得更清、更准,为每一份诊断报告注入更坚实的信任基石。
0评论2025-07-2555
三伏天里的中医新浪潮:当千年智慧遇见现代生活
从政策护航到科技加持,从人才培养到社区服务创新,中医药正焕发新的生机。三伏天是调养身体的宝贵时机,借助专业中医的力量,科学运用三伏贴等传统智慧,可以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了解时事,选择规范机构,让千年中医智慧更好地服务于您的健康生活
0评论2025-07-1672
揭开罕见病的神秘面纱:从认知到诊疗的艰难探索
罕见病患者不应被遗忘在医疗的角落。我们需要以更多的关注、更先进的技术、更完善的政策,共同为他们打开希望之门,让这些隐匿在人群中的患者能够在温暖与关怀中,勇敢面对疾病,重新拥抱生活。
0评论2025-07-1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