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行业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吃得越咸,死得越早?北大研究:换种盐,每年或将减少45万死亡

2023-03-24 09:341048039健康网http://care.39.net/a/230316/13

在我们的认知里,食盐摄入过量会增加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风险,但最近网上竟然有传言说"吃得越咸,寿命越长"?





老百姓一日三餐都离不开一个“盐”字,苦于食盐摄入过量存在健康风险,大家吃盐都很谨慎,然而却有研究发现,食盐或许和长寿有关。


医学著名刊物《欧洲心脏杂志》一篇研究统计了中国、日本、东南亚等亚洲和欧洲共181个国家的相关数据,分析后发现:钠摄入量升高和平均预期寿命增加、全因死亡率降低具有相关性。



这项研究成果似乎证实了食盐摄入量的增加,会给人体的预期寿命和全因死亡率带来积极效益。

但遗憾的是,该研究成果并未受到医学界的认可,相反有不少研究人员质疑其可靠性。因为该研究中涉及变量过多,无法证明寿命长短与钠摄入量多少有直接因果关系。

该团队在论文中也有承认,影响疾病生态学研究的因素太多,这只是一项观察性研究,无法作为指南推荐参考。





和上文研究相比,《欧洲心脏杂志》的另一项新研究成果更受认可。

2022年7月,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项研究容纳了UK Biobank数据库中40-69岁年龄段共501379名参与者,问卷调查了所有参与者的食物加盐频率,最终发现:排除病史、饮食、生活方式、社会经济水平等因素外,食盐增加频率越高,过早死亡风险越高。



盐为啥有如此大的杀伤力?其实都是钠惹得祸!



食盐中的钠被吸收进入血液后会改变渗透压,给血管壁带来巨大压力,导致其弹性变差,从而增加高血压病发风险。



钠对血管内皮的损害,还可能导致脂质沉淀,严重时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还可能进一步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风险。



人体中钠和钙保持着一个平衡,钠少钙也少,而钠过量的话钙也会过量。研究发现,肾脏每排出2300毫克钠,就会同时流失40-60毫克钙。



另外,钠含量过高也会对成骨细胞的分化和功能造成抑制作用。当成骨细胞无法对抗破骨细胞带来的危害时,骨质就会下降,严重时就会引发骨质疏松。



长期过量摄入食盐,人体的海马组织会被氧化应激,肠道的炎症反应增加,从而引发记忆受损,导致认知障碍,尤其是老年群体。





钠进入人体后,因渗透压的改变,会先对胃部黏膜造成直接损害,长期持续性的损害则会导致炎症、溃疡,逐步向胃癌靠拢。



同时,食盐过量也会抑制胃酸分泌,导致胃黏膜防护功能减弱,增加了烟酒和其它刺激物质危害。

此外,生活中很多高盐食物,比如腌菜、熏肉、咸鱼等,都含有亚硝酸盐,在人体胃酸环境下和蛋白质代谢物反应生成亚硝胺,这是一级致癌物,也会增加结直肠癌、胃癌风险。



钠离子是人体必需矿物质,它承担着调控细胞渗透压、维持神经和肌肉正常应激性等多种重要的生物功能。

当人体血钠值低于 135~153mmol/L这个范围,就可能出现嗜睡、精神萎靡等症状,严重时重度低钠血症,可能带来生命危险。





《英国医学杂志(BMJ)》一篇由新南威尔士大学Matti Marklund联合北京大学科学家共同完成的模型研究发现,中国使用低钠盐(25%氯化钾)代替普通食盐,每年或可减少45万心血管死亡病例。



研究人员表示,低钠盐不仅可降低钠摄入量,还可提升钾的摄入量,从而降低高血压风险,对高血压和老年人群比较友好。



而对健康人来说,低钠盐则是不错的健康选择。但不管用什么盐,控制摄入量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膳食指南建议,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少于5g(大概不铺满一个啤酒盖的量),如果不懂控制,叔再教你们几个控盐小技巧:



日常做饭时,绝大多数人都是用勺子、手或袋子大概加盐,一不小心就超标,改用控盐瓶,就能够严格把握放入食盐的量,有效避免多放盐。





做饭时偏向于清淡口味,多采用蒸煮、白灼等方式,从根本上减少食盐摄入超标的可能性。



烹饪时,可以通过番茄、柠檬、葱姜蒜、辣椒、花椒等天然的食物或香料,来代替咸味。





市面上各种加工食物、零食、调味品等都可能含有隐形盐,如:酱油、腐乳、咸菜、豆瓣酱、辣椒酱、薯片、烧烤等,这些食物本身可能已经食盐超标了,吃之前要多看,把握食盐摄入量。



炒菜时,最好出锅前放少许盐,这样既可保证咸味,又能降低食盐摄入,一举两得。



食盐对人类而言,是一把必不可少的“双刃剑”,不吃和多吃都可能带来疾病风险,而大家要想保护健康,就要学会握住“这把剑”,控制食盐摄入量。

既不要人云亦云,将食盐当作洪水猛兽,也不要敞开肚皮大吃特吃!饮食之道,要牢记“适量、均衡”这两个要点。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糖尿病患者的 “隐形杀手”:餐后血糖波动,如何通过饮食 + 用药双重管控?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管控餐后血糖不是 “一次性任务”,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习惯。通过 “选对食材、调整进餐顺序、科学用药、及时监测”,大多数人的餐后血糖都能平稳达标。记住:餐后血糖波动的危害虽大,但只要掌握正确方法,就能将其从 “隐形杀手” 变为 “可控变量”,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0评论2025-09-1530

微创、激光、药物注射?疤痕体质的治疗方案全解析
治疗疤痕体质是一个“管理”而非“根治”的过程,需要医患双方的耐心和配合。从预防到干预,从药物到高科技激光,我们拥有的武器远比想象中更多。通过科学的组合拳,完全能够有效控制疤痕的生长,显著改善其外观和症状,重获光滑与自信。 ​

0评论2025-09-1339

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中药调理的生命哲学
中药调理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治,一人一方,请勿自行盲目用药。

0评论2025-09-1248

乙肝临床治愈不再是梦:新时代下的治疗新突破
乙肝临床治愈的新时代已经到来,“乙肝不可治愈” 的旧认知正在被打破。对于符合治愈潜力的患者,应抓住当前的治疗机遇,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即使暂不具备治愈条件,长期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也能有效守护肝脏健康。相信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消除乙肝危害” 的全球目标终将实现,乙肝患者将彻底摆脱疾病的困扰。

0评论2025-09-1058

家庭急救箱别乱配!医生推荐的科学清单与避坑指南
家庭急救箱的价值不在于 “备得多”,而在于 “配得对、用得准”。科学配置核心物品、根据家庭情况个性化调整、避开常见使用误区、定期维护更新,才能让急救箱在突发状况来临时真正发挥作用。同时要记住:急救箱仅用于 “初步处理”,若伤情严重(如大出血、骨折、意识不清等),在简单急救后需立即拨打 120,及时送医治疗,不要依赖急救箱延误专业救治。

0评论2025-09-0856

从神经科学到心理学:全面解读现代人失眠的真相
失眠的真相远比"睡不着"复杂。它是神经生物学机制、心理过程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找到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重新获得宁静的夜晚和充满活力的白天。

0评论2025-09-0567

择偶安全第一课:避开 “孟村悲剧” 重演,学会分辨潜在家暴男
“孟村悲剧” 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择偶不是 “赌运气”,而是需要理性判断的 “人生选择题”。学会分辨潜在家暴男的早期信号,守住自己的底线,及时远离危险关系,才能真正拥抱安全、平等的爱情与婚姻。记住:你的安全与尊严,永远比 “舍不得” 更重要。

0评论2025-09-0369

# 从教室到户外:三点放学后,增强孩子免疫力的四大实践方案
# 从教室到户外:三点放学后,增强孩子免疫力的四大实践方案放学后的3-6点是孩子一天中“释放活力、储备健康”的黄金时段。长期

0评论2025-09-0382

优甲乐“过量”的信号:除了心慌,还有失眠和早醒!
优甲乐过量的症状常常隐匿而缓慢,容易被误认为是“工作压力大”或“年龄大了觉少”。倾听身体的信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是确保甲状腺替代治疗安全有效的关键。

0评论2025-09-0170

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您读懂了吗?——爱康中医门诊,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欢迎您前来咨询、体验,让我们用专业和关怀,助您重获活力与安康!

0评论2025-08-2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