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其核心病理机制为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研究显示,我国每年心梗患者中约半数因未及时救治死亡,而科学规范的急救措施能将生存率提升30%以上。本文基于权威医学指南及临床案例,系统梳理心梗突发时的急救流程,为公众提供可操作的施救指南。
一、识别心梗典型症状
心梗发作时,患者常出现以下症状:
胸痛: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持续超过15分钟;
伴随症状:冷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意识模糊;
高危人群特征: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或有吸烟史、家族史者。
案例参考:贵阳市白云区人民医院曾救治一名前降支次全闭塞患者,其胸痛持续10小时未缓解,最终通过紧急PCI手术恢复血流。
二、分秒必争的急救步骤
1.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关键操作:拨打120时需清晰说明患者症状、地址及标志性建筑;
数据支持:研究显示,心梗患者从发病到开通血管的时间每缩短10分钟,死亡率降低1%。
2. 保持患者绝对静止
体位要求:平卧于硬质平面,双腿稍抬高,避免任何搬动;
禁忌行为:禁止摇晃、搀扶患者行走,或自行驾车送医。
3. 药物急救(如有条件)
硝酸甘油:
适用条件:无低血压(收缩压>90mmHg)且意识清醒者;
用法:舌下含服1片,5分钟后可重复,总量不超过3片。
阿司匹林:
适用条件:无出血倾向或过敏史;
用法:嚼碎300mg吞服,可抑制血小板聚集。
4. 维持呼吸道通畅
操作要点:解开衣领、裤带,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
吸氧:有条件者给予4-6L/min吸氧,改善心肌氧供。
5. 心肺复苏(CPR)
启动条件:患者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叹息样呼吸;
操作标准:
按压位置:胸骨中下1/3交界处;
深度与频率:5-6cm,100-120次/分钟;
人工呼吸:按压30次后吹气2次,直至专业人员接手。
三、急救中的注意事项
避免二次伤害:
禁止捶打胸部或剧烈摇晃患者;
禁止喂水、喂药(昏迷患者可能误吸)。
心理支持:
施救者需保持冷静,安抚患者情绪,避免其因恐惧加重心脏负担。
信息提供:
向急救人员说明患者既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用药史及过敏史。
四、院内救治流程与预后
患者送医后,医院将启动绿色通道,完成以下关键步骤:
心电图与心肌酶检测:10分钟内完成心电图,20分钟内出具心肌酶谱;
再灌注治疗:
PCI手术:90分钟内开通血管;
溶栓治疗:若无法及时PCI,30分钟内启动溶栓。
术后管理: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心脏康复计划:包括运动训练、心理干预及生活方式调整。
五、预防与长期管理
高危人群筛查:
40岁以上人群每年检测血脂、血糖、血压;
必要时行冠脉CTA或冠状动脉造影。
生活方式干预:
戒烟限酒,每日钠盐摄入<5g;
每周中等强度运动≥150分钟。
药物预防:
他汀类药物控制LDL-C<1.8mmol/L;
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率至55-60次/分钟。
结语
心梗急救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正确施救能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公众需牢记“静、呼、药、复”四字原则:保持患者静止、立即呼救、合理用药、及时复苏。同时,社会应加强急救知识普及,让更多人掌握“黄金4分钟”的救命技能,共同筑起生命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