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冬季节,流感病毒如“隐形刺客”般悄然来袭,引发全球数亿人感染、数十万人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流感每年导致全球300万-500万重症病例,29万-65万人因呼吸系统疾病或并发症离世。在这场无声的“战役”中,流感疫苗成为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手段,但我国流感疫苗接种率长期不足5%,远低于欧美国家50%以上的水平。
一、流感病毒:为何年年“卷土重来”?
病毒特性:善变的“伪装者”
流感病毒表面抗原(如H1N1、H3N2)易发生变异,每年流行的毒株可能不同。例如,2023年冬季北方地区以甲型H3N2亚型为主,南方则以乙型Victoria系为主。
病毒可通过飞沫、接触传播,潜伏期短(1-4天),感染后1-2天即可排毒,传染性极强。
高危人群:脆弱群体的“健康危机”
儿童、老年人、孕妇、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心肺疾病)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数据显示,65岁以上老人感染流感后,住院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倍。
医务人员、教师、公共交通从业者等因接触人群密集,感染风险显著升高。
二、流感疫苗:科学筑起的“免疫长城”
疫苗机制:精准狙击病毒的“生物武器”
流感疫苗通过灭活病毒、减毒活病毒或重组蛋白技术,刺激人体产生抗体。接种后2-4周,抗体水平达到峰值,保护期约6-8个月。
每年WHO根据全球监测数据推荐疫苗毒株组合,例如2024-2025年北半球疫苗包含甲型H1N1、H3N2和乙型Victoria、Yamagata系四种成分。
真实世界效果:疫苗接种的“数据红利”
美国CDC研究显示,接种流感疫苗可使儿童住院风险降低74%,成人住院风险降低40%-60%。
2022年香港一项研究指出,老年人接种疫苗后,流感相关死亡率下降63%。
三、破解误区:流感疫苗“接种指南”
常见误区澄清
“疫苗会导致流感”:灭活疫苗不含活病毒,减毒疫苗毒性极弱,接种后可能出现低热、乏力等轻微反应,但不会引发流感。
“去年接种过,今年不用打”:抗体水平随时间下降,且病毒株可能变异,需每年接种。
“健康人不需要接种”:健康人群接种可减少感染风险,避免成为病毒传播源,保护家人和社区。
接种禁忌与注意事项
对疫苗成分过敏者、急性发热患者、未控制的癫痫患者禁种;孕妇接种需咨询医生。
接种后留观3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
四、提升接种率:从“个人选择”到“公共卫生行动”
政策支持:让疫苗“触手可及”
多地已将60岁以上老人、中小学生纳入免费接种范围,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周末接种服务。
企业可与医疗机构合作,为员工提供团体接种便利。
公众教育:打破“疫苗犹豫”
通过短视频、科普漫画等形式,普及流感危害与疫苗知识。例如,北京某社区通过“疫苗接种打卡挑战”活动,使居民接种率提升30%。
医务人员应主动向患者推荐疫苗,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和孕妇。
结语:接种疫苗,为自己,也为他人
流感疫苗不仅是个人健康的“护身符”,更是阻断病毒传播、减轻医疗负担的“社会疫苗”。在病毒面前,无人能独善其身。正如WHO总干事谭德塞所言:“接种疫苗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这个秋冬,让我们共同筑起免疫屏障,让流感“无处遁形”。
行动呼吁:
9-10月是接种流感疫苗的最佳时机,建议尽早预约。
转发本文,提醒身边人“一苗在手,流感无忧”!